關鍵詞:自主創新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生富
自主創新是裝備制造業的生命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著重提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可見,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非常重視。對此,企業的新老員工都備受鼓舞。
裝備制造業是為其他相關行業提供生產工具的行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相關行業的產品升級與技術創新。制造企業的環保水平直接關系到其用戶企業節能環保工作的開展。
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不僅是制造業自身產業升級的需要,更是明確中國在世界上強國地位的重要表征。
加快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關鍵是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可以說,自主創新是裝備制造業的生命。
如果把制造業的發展分為研發、生產、儲備、構思四個階段。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還未達到構思階段。
從當前我國行業企業的整體經濟實力與科研發展水平看,要實現構思,即能夠提前探索市場上還沒有出現的,研發出適合人類生活的相關產品來引導市場走向,我們至少還有5年時間的路要走。
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非常重要。
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企業間應加強互動,以盡快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關錫友
搭建國際化的自主創新平臺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我國加快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是加強技術創新與技術開發能力的建設。
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包括兩項重要戰略:一方面要鼓勵國有企業由大變強,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也就是說,要提高裝備制造業的集團優勢,進而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
另一方面是鼓勵自主創新,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目前,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我國裝備制造行業原有的創新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的國際競爭要求,而新的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如何搭建一個國際化的自主創新平臺是企業亟待探索的重要問題。而這一平臺搭建的關鍵點,又是人才的儲備與應用。
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硬件是優于國外的,包括設備、基礎設施等建設都很成熟。欠缺的方面有兩點:一是原材料短缺問題,二是創新體系的缺失。
前者是各個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比較容易解決。而搭建一個怎樣的創新平臺來吸引國際上最優秀的人才則是企業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面對當前國際方面頻頻實施的技術封鎖,如何從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出發,廣納賢才,搭建好國際化的自主創新平臺是眾多企業領導者亟待思考的新課題。
關鍵詞:大企業集團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
2015年銷售目標1000億元
裝備制造業本身就是競爭性產業,我國目前已將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提升到了一定高度,而要切實落實這一精神,在裝備制造領域打造出世界品牌,還需要裝備制造行業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需要企業領導者保持清醒的頭腦,衡量好企業自身與國際跨國公司之間的差距。
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表面上是指標的提升,而實質是經營理念、經營意識的提升,以及人才戰略的實施。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要順應時代潮流。這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的裝備制造企業要逐步參與到國際化競爭中,逐漸成長壯大。
目前,徐工集團已基本具備了產品出口、在海外市場建立研發中心等多方面的建設能力,而這也只能說才走出了第一步。2015年,我們企業的銷售目標是達到1000億元。
振興裝備制造業,這需要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我國加快裝備制造業振興的目標,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打造百年企業,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培育國際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包括規模壯大,實現資源的全球利用,以及實現人才、物質資源等綜合利用。
同時,還包括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龍興元
加速國際化是裝備制造業振興的利器
細讀十七大報告,涉及到企業的文字有30多處,其中,企業競爭力提升主要涉及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二是培育國際知名品牌。
從秦川集團的自身發展體會看,我們在總結中國制造企業“市場換技術”失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只有走出去并購外國企業,才能真正拿來核心技術,贏得市場,做大做強。
2003年,秦川集團成功并購了聯合美國工業公司(UAI),并以UAI為海外平臺,利用其銷售網絡和服務網絡,擴大自身的出口份額,提升了秦川在世界機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國際化戰略促使我們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可見,振興裝備制造業一定要實現企業國際化。加速國際化是裝備制造業振興的利器。
這里提到的國際化包括資本國際化、技術國際化與市場國際化。
資本國際化是指企業應把握多種資本市場競爭,可以嘗試實施各種類型的資本運作,包括海外上市等,切忌畫地為牢。
技術國際化是指可以廣納人才為我所用,實現在我方主導下的技術研發與創新。
市場國際化是指具有全球化的視野,企業不能局限在中國市場,而要放眼國際高端市場,到歐美等市場上去開拓,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進而不斷改進提升產品質量與性能。
國際化道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它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在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國際化已勢不可擋,企業應用更寬闊的胸懷去迎接新的挑戰。
關鍵詞:信息化
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廖紹華
信息化與自動化是機床裝備的發展方向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一直是機床裝備發展的方向,研發高速、高效、高精度、綠色環保的機床產品,加快研發多軸連動的數控機床是整個機床行業的發展目標。
當前,我國工業年增加值占全世界的5%(美國約占20%)。按相關機構預測,未來20~30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將占世界的20%左右。其中,機械設備、食品、輕工等產業大規模增長亟需強大的裝備工業支撐。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關系國家的產業安全與國防安全。振興裝備制造業已刻不容緩。而機床工業又是裝備制造業基礎的基礎,是其他行業的工作母機。國家把機床工業列為“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的16個重大技術專項之一非常必要。
從目前中國機床行業發展現狀看,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機床消費第一大國,也連續5年成為機床進口大國。
在我國機床行業的市場份額中,每年進口機床的數量只占百分之幾,不到10%,而其消費價值的占有率卻達到了60%;相反,國產機床市場消費價值占有率只有40%左右。也就是說,我國機床市場每年消費120多億美元,有70多億美元是用來買進口機床的。我國國產高精尖的數控機床只占消費價值的40%多。
由此,要提高機床行業的整體競爭實力,就要盡快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提高我國機床產品的技術性能指標、速度、加工精度以及可靠性,加快研發出高速、高效、高精度、綠色環保的多軸聯動數控機床產品。
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曉華
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
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裝備制造領域的全體工作者都為之興奮。
作為工程機械制造商,我們要著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企業內部建設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做好與外部物流的有效對接。這也是裝備制造業系統化并與國際并軌的有效方式。
作為中國輪式裝載機的誕生地,柳工集團從1966年生產出第一臺裝載機以來,一直把加強產品創新的理念堅持到現在。目前,在國際化競爭中,各行業企業都面臨著研發難度更大的問題。同時,面臨的節能減排降耗壓力也越來越大。
對此,企業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加大自主創新,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是人均GDP到2020年翻兩番目標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出現。
事實上,這關系到企業經濟效益增長是否有效,利潤能否逐年提高,能否給企業職工帶來真正的實惠問題。對于企業來說,發展壓力也隨之增大。
作為工程機械企業,我們將更加明確企業的奮斗目標,包括制定年度目標及月度目標,把企業文化建設好,內部管理改善好,以研發更多高端品種作為企業發展目標。
同時,各地方、各行業協會部門也應針對行業存在問題形成共識,進行有效攻關,以實現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作者:司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