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散貨進入今年以來的市場行情異常火暴,不斷刷新歷史高點,近期又突破了10000點。與干散貨的火熱市場氛圍相比較,油輪運輸市場顯得異常慘淡。從年初開始,波羅的海原油和成品油運價指數就一路下跌。研究員認為,當前油輪運輸市場的低迷,主要是油輪運輸運力增長過快所致,供大于求使運價不斷下滑。
但研究員同時指出,2009年單殼油輪將逐漸因拆解而退出,油輪運力會呈現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態,油運市場有望在2009年出現重大轉機。
運價持續下滑
齊魯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世界石油需求量迅猛增長,帶動了世界油輪船隊快速增長。據著名航運研究機構克拉克松預計,2008年和2009年每年的油輪運力增長幅度在3%左右。特別是在2006年3月,油輪新船訂單創下1496萬載重噸的歷史天量。
油輪運力的快速增長,特別是表現在超大型油輪的增長上。截至2007年4月,全球超大型油輪達到501艘,運力之和為1.47億噸,船隊中大約一半多VLCC油輪船齡不到10年,超過20年的不多。
長江證券紀云濤認為,油輪運輸市場的低迷,跟油輪運輸運力的供過于求有很大關系。干散貨運力供不應求,導致干散貨運價指數不斷攀高。
油輪運力增長的背后,就是油輪運價的一路下滑。在2007年年初,波羅的海原油運價指數還在1200點以上,隨后就一路下滑。盡管在5月份有短暫的反彈,但依然無法遏制油輪運價指數的下跌,8月份的運價就不到900點了。進入到第四季度,依然維持在800點一線徘徊。成品油運價市場和原油運價市場走勢類似,現在基本在800點以下運行。
2009年或現拐點
盡管目前油運市場依然處在低位運行態勢,但此前招商輪船相關人士認為,進入第四季度,油輪市場將會回暖。主要是進入第四季度后,過冬用油轉入高峰期,對油輪運輸的需求將會增加;同時單殼油輪開始在逐漸拆解,新的油輪運力并不能馬上投入,因此油輪運力供求相對緩和。
單殼油輪的拆解,緣自于管理及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方面的國際公約。根據該國際公約,對單殼油輪進行了歸類,同時制定了單殼油輪的淘汰時間表,大部分單殼油輪將在2010年前退出市場。此舉意味著單殼油輪必須進行改造,或者選擇退出油輪運輸市場。相關機構預計,2006年到2010年,將有約1.28億載重噸的單殼油輪(相當于現在運力的35%)要退出市場。最保守地估計,也將有17%現有油輪運輸船隊退出市場。
到2010年前,單殼油輪將逐步退出,而新增運力又不可能馬上投入市場。因此業內人士普遍預計,市場運力將出現短暫的緊張,油輪運輸的拐點會在2009年出現,此后步入平穩的增長期。
研究員同時指出,受益于“國油國運”政策,國內油輪運輸企業本身可能會有一定的運價保證。在行業回暖后,國內油輪運輸企業的業績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