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全球石油化工網 >> 資訊頻道 >> 商情信息

石油大學解讀分析中國石油發展現狀及問題

[加入收藏][字號: ] [時間:2007-10-12 石油大學學報 關注度:0]
摘要:  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在油氣資源開發、管道建設、煉油化工及油氣田對外合作、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資源相對不足,石油儲量增長難度大;主力油田進入穩產后期,新區上產任務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進口依存度進一步提高;石油...

  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在油氣資源開發、管道建設、煉油化工及油氣田對外合作、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資源相對不足,石油儲量增長難度大;主力油田進入穩產后期,新區上產任務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進口依存度進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中國油氣發展的戰略應繼續貫徹“立足國內、開拓國際、油氣并舉、厲行節約、建立儲備”的方針,根據我國資源分布特點,東部挖潛,延長穩產期;西部加大投入,實現增儲上產。在戰略部署上做到“四個結合”。

  一、中國石油的發展現狀

  (一)簡要回顧與發展現狀

  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探索成長階段( 20 世紀 50 年代):以 1959 年發現大慶油田為標志;二是快速發展階段( 20 世紀 60 ~ 70 年代):主要是 1965 年結束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實現自給,還相繼發現并建成了勝利、大港、長慶等一批油氣田,全國原油產量迅猛增長, 1978 年突破 1 億噸大關,我國從此進入世界主要產油大國行列;三是穩步發展階段( 20 世紀 80 年代):這一階段石油工業的主要任務是穩定 1 億噸原油產量。這十年間我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和建成的原油生產能力相當于前 30 年的總和,油氣總產量相當于前 30 年的 1.6 倍;四是戰略轉移階段( 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 90 年代初我國提出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開發海洋、開拓國際的戰略方針,東部油田成功實現高產穩產,特別是大慶油田連續 27 年原油產量超過 5000 萬噸,創造了世界奇跡;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項目正在成為符合中國現實的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

  1. 油氣資源與開發

  根據 2000 年底的油氣資源匯總情況,我國石油總資源量約 1021 億噸,其中,陸上 775 億噸,海上 246 億噸;預計最終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 138 ~ 160 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 47.04 萬億立方米,其中,陸上 38.9 萬億立方米,海上 8.14 萬億立方米;預計最終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 10 ~ 15 萬億立方米。截至 2002 年底,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 63 。 5 億噸,探明率為 40 %~ 46 %;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 2.22 萬億立方米,探明率為 15 %~ 22 %;剩余石油可采儲量 23.8 億噸,儲采比 14 ∶ 1 ,剩余天然氣可采儲量近 1.87 萬億立方米,儲采比 60 ∶ 1. 我國現已發現 560 個油田, 193 個氣田,建成 25 個油氣生產基地。 2002 年生產原油 1.69 億噸,居世界第 5 位;生產天然氣 326 億立方米,居世界第 18 位。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新疆油田 2002 年原油產量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海上原油產量首次突破 2000 萬噸,達到 2147 萬噸,海外原油權益產量首次突破千萬噸。

  2. 管道建設

  截至 2002 年底,我國原油輸送管道總長度已達 1.21 萬千米,成品油管道總長 2700 千米,天然氣管道總長約為 1.48 萬千米。

  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東地區。天然氣管道已初步形成華北、西南、西北三大區域性管網,主要是:( 1 )華北地區,已建成中原 - 滄州、大港 - 滄州、大港 - 天津、滄州 - 淄博等輸氣管線和一些地下儲氣庫,初步形成了能夠統一調度的局部天然氣管網。

  ( 2 )西南地區,已建成以南、北干線為主,與川渝兩地五大氣源連通的環狀輸氣管網,并以南北干線和各氣源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貴州省赤天化等。

  ( 3 )西北地區,先后建成了陜西 - 北京、靖邊 - 西安、靖邊 - 銀川、鄯善 - 烏魯木齊、澀北 - 西寧 - 蘭州輸氣管線及新疆和田電站供氣管道等。西氣東輸管道、長慶 - 呼和浩特輸氣管道正在加緊建設中。

  3. 煉油化工及產品

  經過近兩年石油石化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我國煉油工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總體上進入了世界煉油大國行列。 2002 年,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 2.7 億噸,居世界第 4 位;實際加工原油 2.2 億噸,生產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 1.32 億噸,分別比上年增長 4.7 %和 3.9 %。國內兩大集團生產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達到了《車用無鉛汽油》最新國家標準( GB17930-1999 )和柴油國家標準( GB252-2000 )。主要化工產品穩步增長。 2002 年乙烯產量首次突破 500 萬噸,達到 541.4 萬噸,比上年增長 13 %;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 13.5 %、 20.5 %和 11.6 %。

  4. 油氣田對外合作

  在對外合作方面,我國不僅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加快了國內油氣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開發水平。截至 2002 年底,在陸上,中國與國外 45 家石油公司簽定合同 51 個,合同區面積近 25 萬平方千米,引進外資近 13 億美元。目前正在執行的合同 13 個,與外資合作生產原油年均 220 萬噸。在海上,中國與 18 個國家和地區的 70 家石油公司簽訂了 154 個石油合同和協議,目前正在執行的合同有 32 個,合同區面積近 12 萬平方千米,直接利用外資超過 90 億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氣田共 13 個。

  其中,中海油與菲利普斯公司合作開發的蓬萊 19-3 油田,是繼大慶油田之后的中國第二大整裝油田。

  5. 國際化經營

  中國石油國際化經營,經過 90 年代中后期的大發展,現在已經從低風險單項油田開發,轉向油田生產與技術服務、煉廠建設與管道施工等綜合項目開發,從生產經營轉向資本經營,從投入轉向回收階段。形成了北非、中亞 - 俄羅斯、南美和南亞 4 個戰略發展區。截至 2002 年底,中國石油企業與 26 個國家累計簽訂石油合同項目 40 個,其中:陸上石油勘探開發、技術或商務項目 31 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項目 5 個,管道項目 2 個,煉油和化工項目各 1 個。 2003 年三大石油公司又新簽定了十幾個油氣項目合同,其中僅中國石油集團就有 10 個。 2002 年油氣作業產量 2250 萬噸油當量,比上年增加 600 多萬噸,油氣權益產量 1700 萬噸油當量,同比增長 80 %以上。

  (二)存在問題

  1. 資源相對不足,石油儲量增長的難度大

  我國的最終石油可采資源量即使按 160 億噸計,只占全球的 3.9 %;人均擁有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和產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5 左右。而且,可采資源約有 3/5 有待探明。據推測,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堊系和第三系的資源占總資源量的 70 %,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滲透石油資源占總資源量的 43.6 %,這些資源埋藏較深,工藝技術要求高,勘探技術難度很大。從近幾年儲量增長的構成看,約 65 %的增量來自于已開發油田的老區,增長潛力有限,儲量接替難度較大。

  2. 主力油田進入穩產后期,新區上產任務重

  我國的原油生產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占全國產量的 2/3. 但其主力油田已進入高含水( 88 %)、高采出程度( 75 %)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階段。特別是大慶油田原油產量連續 27 年超過 5000 多萬噸, 2002 年在 5013.1 萬噸的產量水平上劃了句號,計劃今后將逐年遞減。西部和海上原油產量這幾年呈快速增長態勢,但原油產量只占全國的 1/5 ;海上原油產量只占全國的 1/8. 從近期看,這兩個區域的產量增長難以彌補東部的遞減。

  3. 石油供需缺口加大,進口依存度進一步提高

  我國石油消費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原油產量增長速度,供需缺口越來越大。 2000 ~ 2002 年,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 4.91 %,高出產量增長速度近 3.1 個百分點,年均增加 1104 萬噸;石油消費彈性系數達到 0.7 ,比石油生產彈性系數高 0.436. 石油“一高一低”現象導致國內石油供不應求,缺口從 2000 年的 5637.73 萬噸增加到 2002 年的 7236.41 萬噸,石油凈進口量從 2000 年的 6962 萬噸增長到 7184 萬噸, 10 年增加了 7 倍多。預計 2003 年石油凈進口量將突破 9000 萬噸,進口依存度達到 35 %以上。

  4. 石油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的石油安全問題,從上世紀 90 年代至今,來自社會各界的擔憂有增無減。

  一是出于石油進口來源方面的安全考慮。如表 1 所示, 2002 年我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占進口總量的一半( 2001 年為 56.6 %)。美伊戰爭結束后,美國加強了對中東的控制,實際上間接控制了我國進口石油的資源地。另一方面,我國運輸石油的路線缺少選擇性, 85 %以上要經過印度洋 - 馬六甲海峽 - 南中國海航線,極易遭到封鎖和控制。近年來,美國在東亞沿日本群島、臺灣島和菲律賓群島,精心構筑“太平洋鎖鏈”,擬形成對中國的東向包圍;在新加坡設立軍用港口,擬控制馬六甲海峽;印度全面推行所謂的“有效控制”,試圖將南中國海納入控制范圍。此外,馬六甲海峽經常遭到組織嚴密的海盜襲擊。所有這些,直接地威脅著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石油進口安全。

  二是出于戰略石油儲備方面的考慮。雖然我國目前已確定分期建設國家石油儲備庫,但離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建立尚為時過早。這樣,在資源供應地,因各種不確定因素如政治風波、軍事沖突等,導致國際油價上漲或出現供應中斷時,我國便喪失了儲存進口石油、平抑國內石油市場動蕩的手段和能力。

  三是出于油價大幅上揚的考慮。目前我國尚未大規模參與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沒有市場保護屏障,不能對進口石油進行套期保值。無論油價漲幅多大,都只能被動接受。盡管我國在國外已開發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區,易受各種因素干擾,從油價上漲中獲得利益的機會不大。

  二、石油形勢與供需預測

  (一)當前的石油形勢

  近兩年,世界石油環境總的是:國際油價起伏振蕩,石油公司兼并重組進入理性階段,石油技術快速發展,石油地緣政治紛爭激烈。主要列舉三個方面:

  1. 世界油氣資源豐富

  據有關資料統計,截至 2002 年底,全球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為 4138 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 2471 億噸,剩余石油可采儲量 1427 億噸,儲采比 40 ∶ 1 ;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 436 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 211 萬億立方米,剩余天然氣可采儲量 156 萬億立方米,儲采比 61 ∶ 1. 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世界石油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2. 未來 20 年世界石油供需總體平衡,但地區性不平衡加劇

  2002 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 35.23 億噸,石油產量為 35.57 億噸,供需總量基本平衡。預計到 2020 年,世界石油需求將以 1.98 %的速度增長,需求量達 51.8 億噸。歐美等發達國家石油需求增長放緩,年均增長 0.9 %~ 1.0 %左右,發展中國家石油需求增長加快,年均增長 3.1 %。在原油產量方面,預計 2020 年前基本上與需求同步增長,產量水平達到 51.9 億噸。

  但是,地區性不平衡加劇,北美、亞太和歐洲三個地區 2002 年的石油消費量達 29 。 8 億噸,占世界總消費量的 84.6 %。亞太地區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區,預計 2005 年,亞太地區將超過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國中有兩個在亞太,其中中國已是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日本排第三。

  3. 一批超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工業的格局已經形成

  進入 21 世紀后,世界石油領域的整合開始出現一些新特點。主要是:從多元化經營向產業集中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從油田業和服務業的分割向業務綜合性、全過程服務,追求產業鏈價值最大化方向發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爾、 BP- 阿莫科、英荷殼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務公司壟斷世界石油的格局。據稱,這些公司擁有世界 80 %以上的優質石油儲量,控制著 30 %以上的石油工業產值、 50 %以上的石油技術服務市場份額、 65 %以上的國際石油貿易額和直接投資額以及 80 %以上的石油石化先進技術。近兩年國際石油領域的兼并重組趨于理性成熟,為了各自的戰略利益和長遠發展,各大公司開始進入內部消化階段。今后,中國石油的競爭對手和合作伙伴,都是這些跨國石油公司。

  (二)中國油氣資源供需預測

  1. 石油需求預測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 0.6 的彈性系數,折合年均增長率為 4.2 %,預計 2020 年全國汽油、煤油、柴油消費量為 2.5 億噸;在化工輕油方面, 2002 年中國乙烯消費量為 1400 萬噸,進口占 61.3 %。預計 2020 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長率約為 5 %, 2020 年乙烯需求總量將達到 3370 萬噸。若按 50 %的自給率測算,中國需要生產乙烯 1680 萬噸,按 30 %的收率測算,屆時需要化工輕油 5600 萬噸。僅這兩項合計,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將超過 3 億噸,屆時原油加工量大體為 3.8 億噸(按 78 %的收率計),石油消費量約為 4 億噸。因此,預計 2005 ~ 2020 年中國石油消費量為 2.7 ~ 4.0 億噸

  2. 石油儲量、產量趨勢預測

  國內專家利用年增儲量法和翁旋回法,預測 2020 年以前,石油探明儲量處在穩定增長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儲量 1.5 億噸;老油田通過調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儲量 2000 ~ 3000 多萬噸。預計 2005 ~ 2020 年中國原油產量為 1.75 ~ 1.9 億噸。原油缺口將增加到 2020 年的 2.2 億噸,進口依存度提高到 55 %。

  3. 天然氣需求預測

  2002 年全國天然氣終端消費量為 280 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市場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北、東北和油田周邊地區。其中西南地區市場銷售量最大。天然氣銷售量增長最快的是西北地區澀寧蘭管道沿線的青海、甘肅市場,其次是華北地區。天然氣消費結構以化工原料和工業燃料為主,占消費量的比例約 70 %,增長最快的是城市用氣。

  未來 20 年內,隨著輪南 - 靖邊 - 上海、忠縣 - 武漢、陜京二線和海氣登陸等輸氣管道的建成,將極大地帶動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預計 2005 年、 2010 年、 2015 年和 2020 年天然氣需求量分別為 600 、 1000 、 1500 和 2000 億立方米。

  從用氣結構看,發電用氣和城市燃氣需求量增長迅速,在總消費量中所占比例由 2002 年的 13.6 %和 19.6 %分別提高到 2020 年的 32.5 %和 30.8 %;工業燃料和化工用氣雖然總量穩定增長,但所占比例均有較大幅度下降,由 2002 年的 29.3 %和 37.5 %分別下降到 2020 年的 20.7 %和 16 %。

  從消費地區看,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及環渤海地區天然氣需求增長較快。預計到 2020 年,上述三個地區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 1070 億立方米,占全國總消費量的 53.5 %;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天然氣需求量為 600 億立方米,占全國總消費量的 16.5 %。

  4. 天然氣供需平衡預測

  中國的天然氣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只有 15 %~ 22 %,增長潛力巨大。據專家預測,在 2020 年前后,中國天然氣生產將達到高峰產量,如表 3 所示,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缺口大約為 500 ~ 700 億立方米。

  三、中國石油發展的總體思路與戰略重點

  (一)總體思路

  根據油氣資源和經營環境的分析,中國油氣發展的戰略定位應當是:圍繞國家提出的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繼續貫徹“立足國內、開拓國際、油氣并舉、厲行節約、建立儲備”的方針,要在立足國內石油資源勘探開發,保持和增加國內石油產量的同時,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全球油氣供應體系,以滿足中國經濟對油氣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立足國內——以國內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為主,在保持合理儲量接替和儲采結構的條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產,保障國內石油的基本需求。到 2020 年,力爭國內石油保障程度達到 50 %左右。

  開拓國際——將國家油氣戰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積極參與分享國外油氣資源,積極進入石油交易市場,多種手段發展國際油氣貿易,以合理的經濟代價,建立長期安全穩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和供應渠道,有效彌補國內油氣供需缺口。

  油氣并舉——將天然氣放在與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氣的開發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結構。爭取用 10 年左右的時間,使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由目前的 2.8 %上升到 10 %以上。

  厲行節約——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氣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爭取用較少的油氣消耗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建立儲備——逐步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調節國內供求關系,平抑油價起伏不定、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國家石油供應安全。

  根據我國資源分布特點,應按照東部挖潛、延長穩產期,西部加大投入、實現增儲上產的發展思路,在戰略部署上做到“四個結合”,即穩定東部與發展西部、開拓海上相結合;重視石油與加快發展天然氣相結合;發展國內油氣產業與拓展國外油氣供應相結合;開發生產與節約利用石油資源相結合。

  (二)重點戰略

  1. 石油發展戰略

  ( 1 )加強東部精細勘探開發,努力保持原油穩定生產。東部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供應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產量占全國的 70 %以上。但是,大多數油田已進入開發后期,必須加強精細勘探開發,穩住原油生產。根據油氣資源評價資料,東部資源勘探潛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國的主要產油區。

  該地區下一階段石油發展的重點,一是深化老區精細勘探,以富油氣凹陷為主要勘探對象,以尋找可動用優質儲量為目標,采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尋找新的含油區塊、含油層系,重點搞好松遼、渤海灣盆地的滾動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擴大含油面積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氣儲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開發油田的綜合調整和改善二次采油為手段,積極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術,增加經濟可采儲量,提高難采儲量的動用率,延長油田穩產期。

  ( 2 )加強西部石油勘探開發,努力建成重要戰略接替區。目前,西部地區石油資源探明率比松遼盆地和渤海灣盆地低 15 ~ 30 個百分點,處在勘探初期,潛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開發,力爭獲得新突破,早日實現資源接替,對保障中國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西部的油氣資源分布較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復雜,決定了儲量增長具有階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斷發現,用新思路去認識復雜地質條件。繼續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進風險勘探的原則和戰略展開、戰略突破、戰略準備三個層次落實勘探部署。以鄂爾多斯、準噶爾、塔里木、四川、柴達木等盆地為勘探主攻目標,立爭有大突破、大發現。在開發方面,應用深層和特色技術,適時擴大原油生產能力,盡快在鄂爾多斯油區、新疆油區再找到幾個 3 ~ 5 億噸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 3 )加強海域勘探開發,早日實現海上石油快速發展。我國東海、渤海灣、珠江口、北部灣等 11 個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占全國總資源量的 24 %以上。到 2002 年底,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 3.9 億噸。從整體上看,海上石油資源探明程度只有 7 %,儲量替代率達到 157 %,特別是蓬萊 19-3 等大型油田的發現,使渤海海域展現出廣闊的勘探開發圖景。近期的戰略重點,一是加強渤海、南海和東海海域的石油勘探開發,努力增加儲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動用已探明儲量,特別是加速已發現大型油田的開發,迅速提高原油產量。

  2. 天然氣發展戰略

  根據中國天然氣資源的分布情況,今后 10 ~ 15 年,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任務是:( 1 )陸上要立足中部、發展西部,著力形成幾個萬億立方米級儲量的大型天然氣生產基地;( 2 )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東海、渤海,著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增長基地;( 3 )按照天然氣上游勘探開發、中游集輸、下游市場利用一體化的發展原則,統籌規劃,合理調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動的天然氣工業體系;( 4 )同時要堅持“氣代油、氣發電”的結構優化戰略,促進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從 2002 年的 2.7 %上升到 2020 年的 12 %左右。

  力爭到 2010 年,天然氣產量達到 800 億立方米, 2020 年達到 1300 億立方米;實現天然氣供應穩定化、氣源多元化、輸配網絡化、市場規范化。

  天然氣發展戰略重點是:( 1 )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爾多斯兩大盆地,成氣地質條件優越,油少氣多,油氣產量當量比為 0.57 ∶ 1 ,是近期天然氣增儲上產的重要地區。中部地區天然氣消費規模已達到 80 億立方米 / 年,而且東鄰工業發達地區。因此,加強中部地區的天然氣勘探開發意義重大。

  川渝氣區已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 4456 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

  在勘探上,繼續保持儲量增長;在開發與利用上,通過“川氣東輸(忠 - 武線)”工程,有選擇地建立天然氣化工基地,促進川氣從生產、集輸到應用的良性循環。

  鄂爾多斯氣區現已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 5834 億立方米。在中國探明儲量超過 1000 億立方米的 5 大氣田中,除克拉 2 號氣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爾多斯盆地。該地區橫跨陜、甘、寧、蒙、晉五個省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今后的重點是保證北京、環渤海地區和西安、銀川等地區及西氣東輸管道的天然氣供給。

  ( 2 )發展西部。包括柴達木、塔里木、準噶爾、吐哈等盆地,現已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 6360 億立方米,其中有克拉 2 、迪拉 2 、澀北三個大型整裝氣田。該地區雖然地質條件復雜,油氣埋深達 3000 ~ 5000 米,但目前還處于勘探初期,發現大型油氣田的概率大,是我國油氣工業的主要戰略接替區。今后的戰略重點是保證西氣東輸和澀 - 寧 - 蘭輸氣管道有足夠的天然氣源。

  ( 3 )強化海上。我國海域天然氣資源前景廣闊,又有靠近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獨到優勢。應該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東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灣盆地等近海天然氣資源,加強勘探開發,積極配合天然氣管網建設,開拓下游利用市場,將資源優勢盡快轉化成為經濟優勢。特別是要盡快將鶯歌海 - 瓊東南海域發展成為中國近海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增長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時積極開發東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氣。力爭到 2010 年,中國近海海域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 1 萬億立方米以上,產氣 200 億立方米。

  ( 4 )加快輸氣管網建設。圍繞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柴達木和鶯歌海 - 瓊東南海、東海 6 大含氣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規劃、遠近結合、統籌兼顧”的原則,建設全國性天然氣骨干管網,改變中國目前基本上是單一氣源對單一用戶、缺乏足夠配套調峰能力的輸氣格局。天然氣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中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因此,我國天然氣供給體系,應形成由東海、南海海域向東南沿岸,西部地區向中部、東部發達區輸送的總體格局,同時,積極建設從俄羅斯到東北、從哈薩克斯坦中亞到西北的輸氣干線,逐漸形成縱貫南北、橫穿東西、連接海外的天然氣管網。

  3. 國際化經營戰略

  目前,世界石油資源和生產仍處在上升階段,供大于求,且供應呈現多元化趨勢。我國周邊國家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北有俄羅斯,西有中亞和中東,南有東南亞和澳洲,東有南美。利用周邊地緣政治,有利于我國加快發展海外石油業務。

  我國石油國際化經營的目標是:逐步建立長期穩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氣生產與供應基地,力爭使海外油氣權益產量在油氣進口量中的比例達到 1/3 ~ 1/2. 一是積極開展國外石油直接投資。采用購并、控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國外石油勘探開發,重點放在北非 - 西非、中東、南美、中亞 - 俄羅斯、亞太等地區,形成一定規模的海外石油生產、供應基地。

  二是擴大國際石油貿易。在來源方面,適當減少從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增加從中亞、俄羅斯等國家的進口;在貿易方式方面,應改變短期合約、現貨交易方式,盡量多采用中長期合約、期貨貿易、招投標等方式;在品種方面,不僅要進口原油,還要引進管道天然氣、 LNG ,出口成品油;在進口渠道方面,積極開辟陸上通道,積極促成俄羅斯安加爾斯克 - 大慶輸油管道;積極建設俄羅斯東西伯利亞 - 中國東北、環渤海地區的輸氣管道;積極建設哈薩克斯坦 - 新疆的輸油管道。

  三是建立亞太能源安全多邊合作體系。從油氣地緣政治角度出發,加強資源國與消費國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加強與俄羅斯、中亞五國的油氣資源合作,重視與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合作,在合作中增進了解、減少矛盾,在信任中解決雙邊問題。目前在這方面的考慮較多,主要有:建設中亞 - 中國 - 日本、俄羅斯東西伯利亞 - 中國 - 韓國 - 日本、俄羅斯西西伯利亞 - 中國的油氣管道,以油氣運輸管網和油氣利益為紐帶,把不同制度的國家緊密聯系起來,并吸引跨國公司參與管道的建設與經營,從而保證東北亞石油消費國的共同利益。

  四是大力發展海權。國家要通過發展海權,來維護長期、穩定的海上貿易利益,增強對開發主權范圍內海洋油氣資源的實際影響力或控制力。

  4. 國家石油儲備戰略

  世界上主要消費國家不僅多方開辟石油生產、供應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儲備,以穩定供求關系、平抑市場價格、應對突發事件。美國的石油儲備是 4 個月,日本是 3 個月。 IEA 規定 90 天凈進口量為石油儲備量標準。目前,我國還沒有戰略石油儲備,現有的原油、成品油儲罐屬企業儲備,不能用作戰略儲備功能。

  我國在“十五”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出:“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國家石油儲備已于今年正式啟動,初選一期建設地址在大連和青島黃島,預計到 2005 年底,將建成 1600 萬立方米儲備規模。

  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應實行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以國家儲備為主的方針,爭取建成相當于 90 天石油進口量的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國家儲備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證穩定供應;企業儲備是生產經營使用的周轉性石油儲備。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應嚴格分開,以保證國家儲備庫的石油在數量和質量上準確無誤。

  5. 節約與替代戰略

  目前,我國石油利用效率明顯偏低。據統計,現在每千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石油消耗,中國為 0.26 噸,是日本的 3.3 倍,美國的 2 倍,印度的 1.2 倍,這說明中國提高油氣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潛力十分可觀,應致力于走低耗、節約型的石油消費新路子。從長遠來看,在解決中國石油供應短缺的問題上,應積極采取石油替代戰略,主要有:合理開發和利用國產優質煤炭替代石油;加快發展核電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氣利用市場、提高天然氣產量替代石油;積極發展煤層氣產業替代石油。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電子樣本 | 郵件營銷 | 網站地圖 | 誠聘英才 | 意見反饋
Copyright @ 2011 www.tolkopozitiv.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網 版權所有 京ICP證080561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欧美日韩| 国产天堂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超碰|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久草福利在线观看| bban女同系列022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专区|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caoporm在线| 中文字幕丝袜诱惑|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可以看污的网站|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裸体歌舞一区二区 | 欧美日本在线三级视频| 福利一区福利二区|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 欧美成视频无需播放器| 999国产精品| chinese体育男白袜videogay|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字幕在线观看| 伊人免费在线观看高清版| 午夜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和朋友共享娇妻高hh| 四虎影院最新网址| 噜噜影院无毒不卡| 和黑帮老大365天完整版免费| 国产一级高清视频免费看|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