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看到報章所載的幾起安全事故震撼人心,“帶血的效益我們不要”,激起共鳴。如何正確處理效益與速度的關系,發人深省,引入深思。分析這些事故的原因及前后過程,筆者得到幾點啟示:
啟示一:要認真體會安全知識和安全意識的因果關系。安全意識的培養,安全技能的提高,前提是安全知識的知曉,這應該算是問題的根本。操作人員不懂崗位安全知識,就不能按操作規程辦事,長期形成的“低、老、壞”作風和經驗主義下的習慣性違章很難避免;管理人員不懂更多的安全知識,就有可能瞎指揮亂安排,怎能發出正確指令,制止違章行為,杜絕事故發生。因此,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安全知識的掌握,近來,四川局“萬人崗位安全操作知識”競賽活動以及崗位操作提示卡的下發,可謂正逢其時,切中要害。
啟示二:全面衡量和把握安全重點與非重點的辨證關系。不是重點并不等于不重要或者不管,必須重視和關注各個部位的安全細節問題。一些事故反映出領導和管理人員對輔助崗位存在的安全隱患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從非生產崗位發生的事故看,對輔助崗位的安全工作同樣要予以高度重視,不能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啟示三:操作人員如何正確處理領導工作安排與自己能否不按安全規定操作的關系。有的基層職工反映,他們處于兩難境地,一是領導安排的工作應該不折不扣的完成,但有的是違反安全規定有可能出事故的任務,但不執行就“問題很嚴重,免不了要扣“紅高粱”,甚至上綱上線;二是既然不能說“不”(注:按安全有關規定有危險是可以拒絕執行的,但現實中做起來難),就只有干,干又不合安全規程,直接面對不能避免的客觀危險因素。對此,必須增強職工特別是領導的安全意識,必須在安全“三不傷害”和不破壞、不污染環境的條件下開展工作。
啟示四:清醒認識安全工作的短期效應與長期效益的關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關鍵在于怎樣長期保持安全狀態。我們反對短期的大轟大鳴雷霆出擊效果明顯,與之后長時間的沉悶靜寂行動遲滯事故不斷對比,形成鮮明反差。如何形成安全工作的長效機制,值得我們把脈考量。安全工作是一項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工作,既要加大檢查考核之類的監督力度,著重發掘、治理安全隱患,制訂切實可行預防措施,防止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更要從學習教育、制度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層次地建立安全工作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