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探井,全靠油藏評價,就能實現連年的儲量增長,而且這些儲量都是在“鼻背”(俗稱向斜部位)找到的。”日前,記者在大慶油田采油八廠采訪時,這個廠領導告訴記者,自2005年在徐家圍子周邊發現探明儲量3000萬噸以來,這個廠依靠油藏評價的技術手段使探明儲量成倍增加。
采油八廠作為大慶外圍主力油田之一,以往的研究成果認為“鼻背”儲層發育情況較差,油水分布復雜,很難有油氣富集。過去采取的地質研究是按不同年度、零星的、分油田、小區塊開展的,因此以往對成藏規律的認識主要基于探井,規律性的認識較粗。
隨著油田的勘探開發水平的不斷提高,八廠地質科研人員開始注意到,前人在“鼻背”上也曾發現工業油流井,而且油藏距向斜最低點中心只有900 米。那么,在這一“偶然”現象的背后,是不是也隱含著“必然”的規律?為此,2005年起,采油八廠針對已鉆大量開發井的葡萄花油層向斜成藏規律開展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層成藏規律及富集區優選的科學研究。
在“鼻背”上找油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科技人員收集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做了大量細致的基礎研究工作,采用古構造恢復與演化、源控含油系統理論、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等多學科關鍵技術,對6個油田的古構造演化、成藏過程、儲層等進行詳細分析、解剖。最終得出的新認識令人驚喜:只要具備成藏條件,就可富集油氣。
從鼻狀構造有利地區尋找油氣,轉移到向斜斜坡在交叉斷層遮擋的有利部位找油,這是尋找含油富集區思路的重大突破。科研人員經過精細研究,制作了八廠地質“聯絡圖”——單一圈閉解剖油水分布圖,大體搞清了三肇凹陷的油氣運移、聚集規律,提出了“四級成藏模式”,最終預測了有利圈閉并優選了油氣富集區,為優選未動用難采儲量,尋找更多的儲量潛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此后,應用成藏模式與規律,八廠2005—2006年部署的評價控制井,按獲得工業油流計算成功率較探井、評價井提高30多個百分點。這項成果將為其他油層、其他油田尋找油氣富集區指明了方向,即將成為油田公司的主要替代技術。
目前,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層成藏規律及富集區優選項目已榮獲大慶油田公司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專家評定,這項研究成果在隱蔽油氣藏成藏規律研究中有較大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