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復雜地質條件下形成的水平井綜合配套技術獨具特色,欠平衡水平井、氣體鉆水平井等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8月20日,五項全國鉆井新紀錄在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工程試驗項目現場——四川廣安002-H8井誕生:廣安002-H8井應用電磁波隨鉆監測氣體鉆水平井技術解決了氣體介質中地層信號傳輸難題,首次實現在氣體條件下井眼軌跡的隨鉆監測,通過上下調整井眼軌跡尋找產層,在油壓9.5兆帕時測試,直接獲氣每日26.9萬立方米,是鄰近直井儲層改造后產量的5至10倍。
轉變觀念——從打固定靶到打移動靶
四川水平井技術曾經走在全國前列:1965年四川率先鉆成國內第一口水平井磨3井,使我國成為當時全球第三個能鉆水平井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首次在四川復雜硬地層中用轉盤鉆方法鉆成的隆40—1井,各項技術指標達到當時國內先進水平。
但是兩度領先并未給四川水平井帶來大發展。由于四川地質條件復雜,產層皺褶變異大,儲層鉆遇率低,水平井往往按設計準確中靶卻達不到地質目的,見不到增產效果。2002年之前的30多年里四川僅打成6口水平井,且沒一口獲得增產效果,作業量少、技術發展緩慢。
怎樣突破這個有技術無產量的瓶頸?
四川油氣田的技術人員認識到,雖然嚴格按設計軌跡準確命中靶區是定向井水平井的基本要求,但一口井打得成功與否,準確命中儲層、提高儲層鉆遇率、實現增產才是最終目的。在地質變異大、地震精細預測困難的川渝氣藏,只有在實鉆過程中,變打“固定靶”為打“移動靶”,通過工程和地質人員緊密結合,及時調整、控制井眼軌跡,找準儲層并保持水平段始終在儲層中盡可能多地穿行,才能使水平井見效益。
再上一層樓——規模應用亮點紛呈
四川地質條件復雜,實鉆過程中要“看清”數千米以下情況,實現“打移動靶”談何容易。2005年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儲層鉆遇率、有效保護儲層、提高單井產能,四川油氣田先后引入LWD、旋轉地質導向、FEMWD等先進裝備,深化應用氣體鉆井、欠平衡鉆井、短半徑水平井、水平分支井等系列新技術,推動水平井的規模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磨溪高壓儲層水平井獲高產:在磨溪嘉二儲層,首次應用LWD地質導向儀在碳酸鹽巖跟蹤儲層,鉆成水平段長400米的磨152H井,儲層鉆遇率 100%,單井產量每日18.3萬立方米,是直井產量的5.8倍。目前磨溪高壓儲層已鉆成水平井19口,平均單井產量每日13.87萬立方米,是直井產量的3.1倍。
多工藝水平井開發低效儲層顯威力:采用氣體、輕質泥漿在白馬廟低滲沙巖儲層鉆成水平井10口,平均產量每日7.97萬立方米,平均單井產量是直井的3.24倍。廣安002-H1井采用欠平衡鉆井、旋轉導向、多參數地質導向、玻璃微珠鉆井液等多項工藝技術,鉆成國內最長水平段(2010米)欠平衡水平井,儲層鉆遇率82.74%,獲測試產量每日16.4萬立方米,單井產量為鄰近直井5倍以上。廣安002-H8井在大幅增產的同時,還創造首次應用電磁波氣體鉆水平井技術、氣體條件下的地質導向技術等五項氣體鉆水平井全國紀錄。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四川水平井在增產效果日益顯現的同時,成本不斷降低:七八十年代,水平井的鉆井成本在直井的2至3倍以上,現在水平井的鉆井成本已降低到直井的1.5左右,在淺井甚至接近直井成本。
轉變方式——水平井迎來發展春天
當前,我國新增儲量中70%為低效油氣藏,新建產能的單井日產持續下滑,單靠增加進尺不但難以實現油氣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帶來土地占用、環境保護、資源消耗等一系列問題。轉變增長方式,打破“多井低產”被動局面,實現“少井高產”的重任落在了水平井身上。然而與發達國家比,我國水平井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尚存較大差距,增長空間巨大。
近兩年,四川水平井數量急劇增長,應用比例已超過本油區鉆井總量的10%,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應用比例。雖然應用總量并不算大,但其復雜地質條件下形成的水平井綜合配套技術獨具特色,欠平衡水平井、氣體鉆水平井等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在水平井日益成為油氣生產轉變增長方式主要途徑的今天,四川水平井技術正在迎來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