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桶140美元關口徘徊的油價,使得許多石油消費國家的經濟雪上加霜,第四次石油危機魅影若隱若現。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們開始聚集在沙特阿拉伯,除了相互攻擊、推諉、埋怨、指責,這些人不得不絞盡腦汁想出對策。
危機閃現
把石油比作血液其實低估了石油的價值,因為血液可以再生。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導致供需偏緊,一旦有所風吹草動,如地緣政治、美元貶值等,都會引爆油價加速上漲。
石油價格上漲,對世界經濟非常不利,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國家。按世界經合組織測算,通常條件下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將引起世界經濟下降0.2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下降0.2%,發展中國家經濟下降0.7%;在全球最主要石油消費國之一的美國,若油價每上升25%,則會使通貨膨脹上升1%。
國際金融糾紛調解中心、中國金融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鄭重提出:如果各國政府能源政策不當,油價繼續上漲突破20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將會醞釀成為“第四次石油危機”。
業內專家表示:要確定石油價格的上漲是否已經到了危機的程度,主要是看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對整個社會、政治安全穩定的影響程度。
而現在,油價的上漲已成為世界性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某些國家經濟、金融的穩定。因此,石油危機魅影已現。
石油危機巨大的破壞力全球已經品嘗了三次,這三次與產油大國有關的戰爭使得石油的產量銳減。“工業的血液”枯竭帶來的后果是,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以及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
現在越南已被高油價拖入危機泥潭。作為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已收到多個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暫緩結清油款的申請,其中包括巴基斯坦。
油價和糧價雙雙刷新歷史最高已經在部分國家顯示威力。今年4月份,海地總理在食品價格上漲引發的暴亂中被迫下臺;5月份,需進口大批糧食和石油的摩洛哥也頂不住了,只好向沙特和阿聯酋借款8億美元,以緩解當前危機。
戰爭曾直接引爆了石油危機。這次呢?沒有戰爭,但石油價格像3月的風箏一樣扶搖直上。美國和歐洲國家說,市場上石油供不應求導致了油價的上漲,矛頭直指歐佩克;而歐佩克說,世界原油市場沒有出現供應失衡現象,甚至每天原油生產還過剩約50萬桶,他們將油價飆升的罪魁指向了美元。
究竟孰是孰非?國際金融糾紛調解中心、中國金融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認為:與前三次石油危機有別,這次已在醞釀的危機要復雜得多,包括供需平衡相對脆弱、美國次貸危機及美元走軟、投資基金炒作、地緣政治緊張及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認識差別等因素。
中國怎么辦?
如果石油危機最終徹底爆發,國際輿論認為中國或許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中國苦苦壓抑著國內石油價格的井噴。國際能源署(IEA)報告稱,2008年中國為補貼油價內外倒掛,付出的成本或將高達450億美元。這相當于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的5.2%。無論國有資產減盈、財政補貼,還是返還增值稅、石油特別收益金,最終買單的都是全體納稅人。
而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能源并不充裕的中國依然不得不依賴于進口石油。
一項關于中國未來能源供需的報告曾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601857,股吧)供需缺口將達2.5億噸,石油消費量將達4.5億~6.1億噸。但是,國內可以供應的量卻只有1.8億~2億噸,缺口達2.5億~4.3億噸。
國際原油價格的步步高(002251,股吧)升使得中國政府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國際油價高企不下,國內石化石油等企業持續巨額虧損,國家要拿出巨資來補貼相關企業。可是,如果大幅提高油價又會讓目前已經十分嚴峻的通脹形勢更加惡化,有可能導致通脹失控,這將使中國經濟受到重創。
世界已經行動。6月22日,石油生產國、消費國和石油公司的代表在沙特港口城市吉達舉行會議,共同研究油價上漲的原因及對策。共有38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和30個石油公司參加了吉達國際石油會議,與會國家包括中國、英國、美國、委內瑞拉等。
中國也在著手行動。11月1日至5日,來自世界各國政府首腦、產油國石油部長、石油大亨、金融專家、石化企業掌門人也將齊聚北京。屆時,由中國金融網聯合亞洲金融研究院、中國金融研究院主辦的“世界石油金融大會”將如期召開。會議除了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還將共同探討“全球石油市場走向與金融合作”這個嶄新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