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蘭山下、湄洲灣畔,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460米長的引橋跨越蔚藍的海面,通向四座拔地而起的15萬立方米特大儲油罐,福建煉油乙烯項目30萬噸原油碼頭已初具規模。
30公里之外的建設工地,焊花飛濺、塔吊林立,鋼筋混凝土結構密如絲網,建設者們正在構建閩南最亮麗的石化產業風景線。
我們都屬于一個團隊——IPMT
在福建煉油乙烯項目部開闊的工作大廳內,來自中國石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的幾百名工作人員緊張忙碌,雖然國籍不同、語言不同,但他們同屬于一個戰斗團隊——福建煉油乙烯項目IPMT(項目聯合管理組)。
“福建項目突出的特點是規模龐大而且構成復雜,首先投資主體多元,包括中國石化、福建省、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其內部的管理協調工作比較復雜。另外,設計施工復雜,作為國內首家800萬噸/年煉油和80萬噸/年乙烯同時開工建設的項目,項目涵蓋面廣,專業銜接界面復雜,設計單位眾多,場地分散,工程建設從設計到施工工作量極大,管理難度也相應增大。”公司總裁陸東介紹說。
來自三國四方的工作人員參照國際先進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組建了項目聯合管理組(IPMT)。2007年3月,隨著三國四方組建的福建聯合石化公司正式成立,IPMT的400多個工作人員也全部到位。
“IPMT采用業主、PMC(項目管理承包商)、監理和第三方檢驗人員共同組成的強矩陣式管理,按照統一的管理程序和規定,進行程序化、規范化、標準化、全過程管理與控制。有利于充分發揮參建各方的優勢,同時也能充分體現業主在項目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項目總監吳文信說。
在IPMT之下,工藝裝置實行了EPC總承包,公用工程采用E+P+C(設計、采購、施工分開,業主適度參與)管理模式。
“在IPMT的中外各方工作人員,大家都感到我們屬于同一個團隊,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把項目建設管理得更加有序、有效、規范。”項目副總監那沙告訴記者。
在IPMT的帶領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有序進行。8月31日,項目的第一套裝置12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順利實現中間交接。目前,新建煉油裝置全面進入安裝施工階段,聚丙烯、聚乙烯裝置主要設備基礎施工基本完成,進入建筑物、鋼結構施工階段,乙烯裝置、IGCC裝置設備基礎施工全面展開,公用工程部分罐區罐主體安裝施工進展順利。
“項目預計2008年12月底全面建成中交,2009年一季度化工投料,我們有信心完成這一任務。”吳文信說。
精心組織每個環節
煉油、乙烯同時開工建設,在478公頃的土地上同時新建19套裝置,設備大型或超大型化,上下游環節之間銜接復雜,單單是場地內連接各裝置的管廊總長就達到200公里左右。這要求每個單元的設計、施工必須精心組織。參加工程建設的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寧波工程公司、洛陽工程公司、上海工程公司,中國石化第二、四、五、十建公司等幾十支施工隊伍科學組織,細化目標,落實責任,全力以赴,掀起工程建設熱潮。
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是煉油常減壓、乙烯裂解等核心裝置的EPC承包商。當記者見到乙烯項目經理孫鋼時,他正與同事們舉行一個小型的慶祝會。
“丙烯1號塔等三臺重要大型設備已經在上海浦東裝船啟運了,幾天后就能到達現場。這幾個塔的安裝,將標志著福建煉油乙烯項目進入大型設備安裝階段。為保證安全運輸、安全吊裝,我們已經制定了運輸方案、吊裝方案,并提前規劃了設備進場路線圖。”
孫鋼拿出幾大本厚厚的冊子,分別是大件設備的運輸、吊裝等方案,其中,把特大型運輸車輛的轉彎路徑都設計得很詳細。“我們乙烯裝置最大的塔重達1000 噸、直徑達到12.7米,運輸這些‘大家伙’,拐個彎都得精心設計。而且這一次我們將首次實現國內超大型設備整體出廠、整體運輸、整體吊裝,加上場地布局又很緊湊,如果不統籌安排、精心準備,裝置進場就會有問題。”
為了協調好大型設備的運輸吊裝,從8月份起,IPMT每周定期組織召開大型設備運輸及吊裝工作協調會議,統一協調這一工作。
項目的氣電聯產裝置(IGCC)是國內第一套大型氣化一體化聯合循環裝置,生產所需的全部氣體及部分電力都將來自這里。
“我們以前做過很多公用工程的設計,但是像這樣復雜的項目還是第一次做,所有單元的水、氣平衡都通過這里,這里一旦出問題,各個環節都受影響。而且高壓蒸汽最高溫度達到500攝氏度,每平方厘米壓力達到上百公斤,管線密如蛛網,但哪一根都不能出差錯。要把多種高端技術糅合到一起,所以設計施工必須精益求精。”寧波工程公司項目副經理蔡志鳴說。
為了保證這一單元的設計、施工質量,寧波工程公司成立了專門的項目協調領導小組,投入全部相關設計人員,采用國際頂尖技術,歷時一年完成基礎設計,并在現場投入400多個工作人員組織施工。
時刻牢記安全第一
今年是煉油乙烯項目的建設年。建設工地上,1萬多名工人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緊張施工。
一些穿著鮮紅色工服的工作人員穿行在各個現場,每到一處都仔細地查看、做好記錄,并不時指指點點地跟工人說些什么。
“他們是安檢人員,”同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煉油常減壓裝置建設現場,記者在第二建設公司簡易辦公室門口看到一塊黑板,黑板的左邊貼著集團公司不久前頒布的《安全生產禁令》,右邊貼著四幅照片,上邊兩幅是“表揚”,下邊兩幅是“批評”,拍攝的分別是施工中較好執行安全規章的行為和不符合安全規章的行為。
“我們這些照片不定期地更換,現場的安檢人員在檢查中只要發現有關的行為和現象就拍下來,對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還要以此為憑證進行處罰。”項目經理盧青錢告訴我們。
“我們組織了《安全生產禁令》考試,并把其中與我們施工作業直接相關的條文印在這種小卡片上,每個人都得隨時帶著。”說著他從口袋里拿出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印有相關禁令條文。
每個施工隊或班組都要在早上的站前會上強調安全問題,或者講評一下前一天發生的違反安全規章的行為。
“這樣的反復提醒非常必要,我們每個工人都知道只要違反了安全生產禁令就沒有第二次機會。而且,這也是為我們大家好,畢竟生命是自己的,如果違章送了命,別人再說啥也不管用了。”鉚工隊的李小平隊長說。
據介紹,煉油乙烯項目施工高峰期將有近2萬人進入現場交叉作業,而且部分新建裝置就在老廠區裝置旁邊建設,所以安全管理更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每支建設隊伍都采取各種方式促使“保證質量,安全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