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開幕前日,大連石化千萬噸級加工含硫油技術改造項目成功投產,原油一、二次加工能力達到2050萬噸/年,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基地。這讓中國石油成功摘取了煉油業的一枚“金牌”,也將煉油軍團爭金奪銀的態勢推向了高潮。
據了解,2008~2010年的三年間,國內陸續投產的大煉油將達6家之多,陣容空前龐大。到2010年,21個大煉油項目的建設將全部竣工,加工能力超過2.4億噸,占全國總能力的57%(2010年全國煉油總能力約為4.2億噸)。
沖刺“十一五”
在這些煉油巨子中,歸屬于中國石化麾下的最多,有14個,總產能達1.6億噸/年以上,約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66.67%,足以讓中國石化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構建起強大的產業集群。煉油能力排名居第二位的是中國石油,隨著大連石化、蘭州石化、撫順石化等大煉油的火熱出爐,總產能超過7000萬噸/年。屆時,中國石油打造六大煉油基地的夢想終將實現。
在兩大巨頭的光環之外,中海油的身影并不容人忽視,其旗下的惠州大煉油從一起步就為業界所高度關注。作為中海油獨資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煉油項目,惠州大煉油的設計產能達1200萬噸/年。而據記者剛剛得到的消息,中海油正準備增資45億元人民幣,計劃到2011年將其產能擴大到2200萬噸/年。
比惠州大煉油搶先一步投產的是青島大煉油,再加上正在建設的獨山子大煉油,它們的投產,將有效地改善珠三角、環渤海以及西部地區的成品油供應格局。
日前,青島大煉油已成功運行3個多月。它作為“十一五”時期首個投產的新建大煉油項目,年產成品油708萬噸,聚丙烯、液化氣等石化產品203萬噸,它的投產緩解了國內油品供應的緊張局面。無論是滿足“三夏”、抗震救災用油,還是力保奧運用油,青島大煉油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石化保供的一支生力軍。
正在建設的中國石油旗下的獨山子煉化一體化項目—1000萬噸/年煉油和120萬噸/年乙烯,伴隨中哈原油管道應運而生,資源優勢非常明顯。項目總投資272億元,是繼西氣東輸之后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又一標志性工程。它建成后,將與蘭州石化一同挑起西部成品油市場供應的重任。
應該說,一年投產2~3個千萬噸級煉油項目的情況的確不多見,而這種情形在今后兩年間還將繼續。2009年,福建煉化、廣西石化將同年竣工;天津石化則略晚一步,2010年開工。
此外,目前正在建設中的煉油項目還有四川大煉油,但它未能趕上“十一五”的末班車,主體工程將在2010年底基本建成,預計2011年投產運行。該項目年加工原油1000萬噸,原油主要來自我國西部地區,由進口哈油和部分西北原油構成,年產汽柴油約570萬噸。
合資再擴容
在21個煉油國家隊中,“洋資本”介入的有兩家:老牌合資煉廠大連西太和明年即將投產的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投產,將使國內煉油業的合資陣營擴容一倍。
說起大連西太,人們并不陌生。它是國內第一個合資石化企業,由中化集團、中化(香港)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中國石油以及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五家股東聯合投資興建。投產之初,加油能力為500萬噸/年,經擴建,目前年煉油能力為1000萬噸。
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合資新貴。它具有“三國四方”的合資背景,由福建煉化(中國石化和福建省政府各占50%的合營企業)、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分別按50%、25%、25%的股份比例投資興建,合資建設合同于2007年2月正式簽署。
要成功操作一個舉足輕重的合資項目并不容易。以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為例,項目從獲批到建成,屈指算來,足足歷經了7年長跑。早在2002年9月,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即已獲得國務院核準;2004年8月,福建煉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有關中外各方達成合作協議;2005年7月,項目在泉州奠基開工;2009年,將建成投產。
根據計劃,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將把現有煉廠的400萬噸/年煉油能力擴大至1200萬噸/年,并大幅提高加工含硫原油的煉制能力,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新增汽柴油產量450萬噸/年左右。
上述兩大煉油項目不僅是合資企業的成功典范,更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緊隨其后的還有中俄大煉油和中科大煉油。
中俄大煉油是中國石油醞釀的第二個合資煉廠,將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由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合資建設,計劃年加工能力為1000萬噸。2007年底,項目合資公司中俄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已注冊成立。
中國石油合資步伐不慢,中國石化也不示弱。中科大煉油選址南沙,由中國石化和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合資建立。據媒體報道,目前該項目正向國家發改委報審。
有報道稱,該項目除了1500萬噸/年煉油外,還有配套的100萬噸/年乙烯,因此投資額將從原計劃的50億美元增加到80億~90億美元。如果該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通過,它將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比拼競爭力
其實,無論合資還是獨資,面對“井噴式”的集中投產,各大煉油企業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尤其在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體系調整尚不到位的情況下,各煉油項目的效益壓力倍增。因此,“做大做強做精”成為煉油業降本增效的通用定律。
說到“大為上策”,21個大煉油的個頭都不小,而領銜其中的當屬大連石化和鎮海煉化。如果將它們的加工量加在一起,相當于“吞下”一個大慶油田的年產量。
日前,大連石化以2050萬噸/年的一次、二次加工能力,超過鎮海煉化成為國內最大煉油基地,開始向示范型煉油企業的目標推進。對此,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大為贊賞。他表示,大連石化的結構優化、布局調整,已走在中國石油煉油業務的前列。
但是不久前,中國石化的一個決定,將使鎮海煉化很快重拾煉油企業的產能桂冠:鎮海煉化將于2009年9月之前,實現原油加工能力提高15%,由目前的2000萬/年噸增加到2300萬噸/年。
由此可見,大型化將成為煉油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之一。據估算,1200萬噸/年規模的煉廠比600萬噸/年規模的煉廠,單位投資節約2.5%,生產費用節約12%~15%,占地和能耗自然也隨之減少。
不過,同是大型化,據統計表明,在同等規模下,單套裝置比雙套裝置投資少24%,裝置能耗約低19%;相同規模,三套裝置投資比單套裝置增加約55%,能耗增加約29%。
因此,作為目前國內單系列規模最大的青島大煉油,盡管煉油能力比不上大連石化、鎮海煉化兩大巨頭,但它依然脫穎而出。在它的16套工藝裝置中,規模創國內之最的裝置就達9套之多,具有明顯競爭優勢。
此外,從陸續投產的煉油項目來看,不少都具有加工高含硫原油的非凡能力。其中,大連石化、鎮海煉化、青島煉化以及惠州大煉油,個個都是吃“粗糧”的大戶。它們利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將價格相對較低的高硫高酸原油變成綠色的清潔產品。
環保定前程
盡管未來競爭日益激烈,但大煉油投資方興未艾,擬建和擴能的長隊甚至已排到了“十二五”。而這些項目能否拿到“綠卡”,除了取決于國家對于戰略規劃的考量之外,各大石油公司的安全環保業績,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來,由于污染危機四伏,環保問題廣受社會關注,大型石化項目遭遇公眾抵制的事件屢見不鮮。
先是2007年,廈門PX項目被“叫停”,石化項目因環保問題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今年,廣東省14位人大代表因環保問題,聯名提請政府緩建中國石化南沙煉化一體化項目。
不久前,汶川大地震的發生使得處于震區的四川大煉油的去留問題為社會所關注。不過,中國石油負責任的態度讓公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地震發生后,中國石油停止了四川石化項目的籌建工作,并立即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評估地震給當地帶來的直接影響。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鄭重表示,四川石化項目去留由震后評估定奪。如果評估結果證明不合適,公司會放棄這一項目。
他還表示,“我們不能為了一個項目的建設而給后代和環境造成影響,這不是中國石油負責任的風格。”
如今,安全環保、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和諧,已成為石油公司科學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這不僅為石油公司贏來了公眾的尊重,也贏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以中國石化旗下的青島大煉油為例,為了實現環保領先,項目用于環保設施的投資達到12.78億元,占投資總額的10%以上。這筆錢的確花到了刀刃上,目前,青島大煉油的硫回收利用率達98.5%以上,污水回用率達96%以上,裝置綜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新鮮水耗、污水排放量、COD排放量等節能環保指標,均達到了國際清潔生產領先水平。
同樣,惠州大煉油的環保建設也可圈可點,并且得到了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的點名表揚。據了解,該項目在建設海底輸油管道時,為補救施工對珊瑚的破壞、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投資80余萬元完成了珊瑚移植和生物修復補償。這個細節體現了惠州大煉油在建設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應該為項目下一步的擴能計劃增加了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