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點評:無論裁員8萬是真是假,中石油裁員確實已經來真的了。首先被“開刀”的是加油站的員工,據說下一步會涉及到機關工作人員。
雖然說裁員并不必然增效,并不必然保證企業渡過難關,但裁員可以減輕企業的人工成本。中石油存在嚴重的人員富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對于中石油作出裁員的決定,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中石油裁員或多或少說明中石油開始考慮“成本控制”,考慮“單位能效”了。
實際上,包括中石油在內的國有企業,這幾年看起來風光無限。國有企業的風光主要應該感謝上世紀末第一次“下崗”潮對在崗員工的刺激,應該感謝大好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而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現代人力資源觀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第一浪下崗經過近10年的沉淀,其作用已經式微大半;加上目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不夠景氣,國有企業的頑疾就又冒出來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僅應該理解中石油的裁員,而且應該給予它更大的空間。
然而,中石油不僅是國有企業,而且是壟斷性的國有企業,其任何一個小的舉動,都可能會在全國產生連鎖反應,或者導致經濟之外的解讀。因此其任何一個決定,在考慮經濟責任的基礎上,還必須考慮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政治責任。因此,裁員這一手段,應該成為中石油自我調整的最后一個選擇,畢竟最容易下崗的人也是最難再就業的人。
從目前來看,中石油的選擇路徑還很多,還沒有到非要裁員不可的地步。比如,中石油可以著力于挖掘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中石油向綜合性國際能源企業轉型;又比如,可以選擇降低薪水抱團渡過難關、可以主動從管理層開始裁員,畢竟管理層這一部分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再就業能力都要比一般的員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