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和戰爭使伊拉克石油工業一蹶不振,石油日產量跌至30萬桶。如今,伊拉克政府雄心勃勃,通過石油立法,希望恢復伊拉克石油大國地位。
日前,在迪拜出席伊拉克2007年石油會議的伊拉克石油部長沙赫里斯塔尼表示,伊政府計劃將其石油日產量從現在的不足250萬桶提高到明年的300萬桶,2009年底再增加到350萬桶,10年內爭取達到600萬桶。
沙赫里斯塔尼還表示,伊拉克的中期目標是通過加緊勘探,把天然氣儲量從目前的3.1萬億立方米增加到4.6萬億立方米,把石油已探明儲量從目前的1150億桶提高到1600億桶。
石油工業曾支撐伊拉克經濟蓬勃發展
隨著進入內燃機時代,石油已經成為工業社會的能源命脈,人們逐漸發現,伊拉克不僅水源豐富,而且原油儲量居世界前列。
BP發布的《2007年世界能源統計》顯示,伊拉克2006年探明石油儲量1150億桶,占整個世界石油儲量的9.5%,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是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石油大國。倫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伊拉克可能還有超過2000億桶的原油儲量沒有被發現。如果這一數字得到確認,伊拉克將會成為世界上石油儲量最高的國家。
石油工業曾支撐伊拉克經濟蓬勃發展。1972年,伊拉克實現了石油國有化,控制了本國石油資源。從此石油工業成為伊拉克經濟的支柱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占世界原油日產量的6%,石油出口所得占其外匯收入的 95%。
石油是伊拉克的財富之源。20世紀70年代伊拉克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10%以上。1980年伊拉克國民生產總值約358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20美元,是1960年的20倍!笆头睒s”給伊拉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伊拉克由貧窮落后一夜之間變得空前繁榮,綜合國力躋身于阿拉伯世界前列,成為中東地區強國。
經濟制裁和戰爭使伊拉克石油工業一蹶不振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聯合國對伊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伊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基本陷于癱瘓狀態。1991年1月開始的海灣戰爭造成的破壞嚴重打擊了伊拉克的經濟。海灣戰爭結束后,由于開采設備被毀和聯合國制裁,石油日產量跌至30萬桶。海灣戰爭后,土、沙相繼關閉了伊的三條出口輸油管道,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幾乎完全停止。
聯合國實行的經濟制裁和海灣戰爭,使伊拉克石油工業一蹶不振。由于海灣戰爭和聯合國制裁,伊的石油產能和出口能力分別由1990年的2.125億噸和1.9億噸下降到1.4億噸和1.2億噸。
2003年,美伊戰爭爆發。戰爭對石油設施造成了重創,而在戰后發生的盜搶事件對石油設施造成的破壞更大,所有的油田都遭到了搶劫,北部一些油田也有類似破壞活動。伊拉克目前還尚未建立有效的政府,石油工業面對極端的困難時刻。
有數據顯示,伊拉克煉油能力在美軍進入伊拉克之前只有42萬桶/日,而其中部分產品又被走私到國外。因此基層民眾的生活并沒有因為該國巨大的石油儲量而有所改善。伊拉克人著實過了一段“躺在石油上,就是不產油”的“油荒”生活。
據相關統計顯示,伊拉克人均能源消費只有美國的1/8,不到其鄰國科威特的1/9,因此國內民眾對此早有不滿,甚至懷念起上個世紀70年代薩達姆統治下石油國有化的富足生活。
恢復石油大國元氣,伊拉克政府雄心勃勃
伊拉克政府今年7月通過修改后的石油法草案,確定了各個省份對油田的控制權和石油收入的分配等問題。石油法草案的一個特點是把石油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通過吸引外國投資來重建伊拉克經濟。
有分析人士認為,石油新政的出臺是一個用經濟利益換取安全保障的舉措,同時反過來推動石油生產,增加石油輸出以支持經濟重建。伊拉克政府希望借此恢復伊拉克石油大國地位。
沙赫里斯塔尼表示,伊拉克要達到政府設定的增產目標,還需大力修繕和改造現有的石油生產基礎設施,并在東部增建石油輸出管道,用于將伊拉克原油輸送到周邊國家。外資對于伊拉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極為重要,目前伊拉克有大約50處新油田正等待開發。
伊拉克的石油生產在新政府建立之后,處在逐步恢復中,2006年底伊拉克石油日產量達到260萬桶左右。
從日產量260萬桶增長到日產量600萬桶,伊拉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