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運輸成本壓力過大,部分制造商開始從發展中國家撤離,回流到諸如美國等工業發達國,甚至有分析認為,美國可能因此再次成為“世界工廠。”
國際原油價格已經飆升至145美元/桶的記錄高位。上周公布的調查顯示,全球工廠生產目前均受到原料成本上漲的困擾,其中尤以能源價格急升的影響最為嚴重。
采購經理指數五年來首現收縮
上周,反映工廠生產情況的摩根大通全球采購經理指數,從5月的50.4下降至6月的49.5,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收縮,其中歐盟區的采購經理指數在6月跌至49.2,是三年來首次收縮。同月中國的指數跌至接近三年低位,報52.0;英國的指數下降則創下自2001年1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分析認為,上周末油價徘徊于每桶145美元以上高位,并上試146美元的歷史新高,勢將進一步打擊工廠生產。
運費激增一倍影響競爭力
除制造業受影響外,能源價格飆升,亦令運輸成本增加,進而令亞洲的經濟蒙上陰影。昔日油價和運輸成本仍維持低廉時,全球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可以在一個地點生產,然后賣到全球,這是中國和其他出口型亞洲經濟的發展關鍵基礎。不過,石油價格一旦沖破140美元大關,情況隨即出現變化,整個亞洲經濟模式都受到壓力。
分析指出,以往亞洲趁油價及運輸成本低廉時,發展出一種效率高而且獨立的制造業生產模式,就是把商品的原料從數千公里外運回本土,首先在諸如越南等低工資地區開始制造,然后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進行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加工工序,完工后再裝運出口,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這樣的生產模式需要應用龐大的運輸能源,當油價大幅飆升,商品成本會隨之大漲,競爭力亦大受影響。
分析估計,當油價上升至每桶150美元時,一個12米的貨柜箱從上海運到美國東岸,成本將近1萬美元,較2005年上升一倍。但同樣大小的貨柜箱若從墨西哥運送到美國東岸,成本只需4000美元,遠較前者便宜一半以上。基于這個原因,將商品先在其他地方制造,然后運到中國加工再出售到海外的出口比例,去年劇減44%至50%。
中國成主要受害者
分析人士指出,以往這種全球化的生產模式,是以中國為中心,當情況出現變化時,中國會成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并且受益于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亦將受損。
但同時,墨西哥、加拿大、東歐國家、甚至美國和西歐的制造業,會因此變得較有競爭力,其中鋼鐵業的例子最為明顯。
據悉,由于美國鋼鐵生產商比較接近原料來源,能大量節省運輸成本,他們的競爭力因而得到加強。相反,中國的鋼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大利亞進口鐵礦,來回運輸費用令成本大幅增加,競爭力也因此被嚴重削弱。 (金 霽)
美國或再成“世界工廠”
美國傳媒報道,一些美國企業正陸續把生產從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遷回北美,隱約顯示制造業和就業機會的回流趨勢。例如取暖設備制造商DESA,最近就把大部分生產線從中國移回到美國肯塔基州。
該公司高層表示,運費從今年1月至今,已經上漲了15%,而且未見回落跡象,在此情況下不得不作出果斷決定,將生產線撤回美國。事實上,許多消費者和企業在一年前仍認為油價上漲只屬暫時情況,因此一直沒有采取行動。但目前的狀況已令他們重新考慮發展計劃,從亞洲撤走生產的個案與日俱增。
分析師同時指出,除了能源價格飆升影響亞洲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之外,目前美元貶值,最終使美國產品變得更便宜,將為美國制造業帶來正面影響。美國可能因此再次成為“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