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起,受寒潮天氣影響,我國北方地區出現了大范圍的大風降溫雨雪天氣,北京迎來了寒風冷雨和今冬的首場降雪,氣溫也隨之大幅下降了10℃左右。但是,大多數北京人的家里卻并不寒冷。從1日開始,北京已陸續啟動提前供熱,到3日中午多數居民家里的暖氣已經開始熱了起來。
北京正式進入供暖期,北京的天然氣供應情況如何?2日,記者來到了陜京二線管道工程的末站——通州東站。“這個站的主要功能是將陜京二線天然氣通過采育至通州管段分輸給北京市,管網的壓力為10兆帕,每小時可向北京市的燃氣管網輸送150萬方天然氣。”中石油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新聞發言人李慶祝介紹。
這個由幾個年輕人值守的站點,現有12名員工,平均年齡不足30歲。在站內,他們管理著220臺工藝閥門、24臺套設備設施,確保將陜京二線采育方向的來氣,通過六臺過濾分離器、六臺流量計和六臺調壓器向首都供氣。
今年,隨著氣溫的下降,北京市根據天氣會商結果決定提前啟動冬季供暖時間。作為唯一向北京市輸送天然氣的單位,中石油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提前備戰,結合去年冬季供氣情況及陜京管道生產運行特點,提早進行了大氣量供應準備工作。
在北京等北方地區,冬季是用氣高峰,比夏季的用氣量高出10倍,為了應對如此高的峰差,中石油大港、華北兩個儲氣庫群共計9座儲氣庫持續注氣,并根據調度指令和地層壓力變化情況,實行“月計劃、周調整、日跟蹤”,以應對猛然提高的用氣高峰。
近年來,北京天然氣需求量以40%的速度遞增,2011年,北京天然氣需求量達到了80億方。中石油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黨委書記李偉說,現在正在加快推進陜京四線、大唐煤制氣管線、港清三線、唐山LNG以及配套管道的建設,到“十二五”末,圍繞北京和華北地區,天然氣輸送能力要達到600億/年,將形成進口天然氣、國內天然氣、海上液化天然氣等多種氣源、多鏈條運輸方式的保供系統。屆時,天然氣在北京市的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將由目前的13%達到 20%。
天然氣資源的利用同時為首都的“藍天工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據悉,被譽為“綠色奧運信譽工程”的陜京輸氣管道自投產后,已連續向北京供氣15年。天然氣在北京市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由陜京管道投產初期1997年的0.5%上升到13.1%,每年替代燃煤900多萬噸、減少煤渣近百萬噸、減少煙塵排放0.8萬噸,相當于為北京移走了十幾座千萬噸煤山、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