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里海地區能源合作
近年來,中國與里海沿岸國家的能源合作取得引人矚目的進展,能源管線建設“固化”了中國與里海地區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關系。其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投產使用。2011年11月,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簽署協議,土方通過中亞天然氣管道輸往中國的天然氣每年將增加250億立方米,年總輸氣量達到650億立方米。加上哈、烏的份額,中國通過該管道從中亞三國進口的天然氣總量每年將達到800億立方米。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也計劃今年9月開工建設。
盡管成果顯著,但中國在里海地區開展能源合作仍面臨諸多難題。
其一,歐盟日益依賴里海能源供應,與中國爭奪該地區的油氣資源在所難免。歐盟東擴后,與其接近的里海國家成為歐盟拓展能源供應地的選擇。尤其對中亞,歐盟逐漸調整了對該地區的政策,提高該地區在歐盟對外戰略中的地位。同時,歐盟加強了能源外交力度,將獲取能源作為其中亞政策的最優先目標。
中國愿意與其他國家開展公平的能源合作。但傳統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一個地區難以同時滿足多個大客戶的需求。土庫曼斯坦承諾通過天然氣管道向中國每年供應650億立方米天然氣。但土方也曾承諾,如果納布科管道項目得以實施,土方準備每年向歐洲供應4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時,由于俄羅斯是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出口重要的過境國,土方每年還要有大量的天然氣出售給俄羅斯。在此情況下,能否保障對中國的足額、穩定供應仍有待觀察。
其二,歐洲能源市場價格較高,給里海地區能源合作活動的持續發展帶來不穩定的因素。近年來,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三國天然氣外銷價格都與歐洲市場價格掛鉤,其利潤上升幅度不小。給中國和俄羅斯的價格都遠低于歐洲。未來,隨著能源供需缺口的加大,里海國家有可能受利益驅動,通過價格杠桿來尋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屆時,相關國家可能提出與歐洲市場價格掛鉤的要求,甚至有可能單方面取消協議。
其三,美國也高度重視里海地區,其戰略目的是遏制并削弱相關國家的影響。歐盟作為美國在里海能源外交中的伙伴,雙方在獲取穩定能源、確保供應安全等方面目標一致。在對待伊朗的問題上,歐盟曾希望拉伊朗加入納布科項目,但遭到美國否決。
近期,美歐在對伊朗問題上統一了立場。日、韓等伊朗能源的重要進口國被迫做出讓步。伊朗宣布接受核談判以來,“五常+1”國家已開展三輪會談,但至今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盡管中國強調制裁并非解決伊核問題的有效手段,但該問題久拖不決必然會使中國與伊朗合作面臨更大壓力。
其四,中俄還需繼續深化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堅持雙贏互利的原則,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積極務實推進合作。無論在地緣政治還是能源安全方面,俄都不會放松對里海地區的掌控。由于俄經濟發展目前仍嚴重依賴能源出口收入,希望掌控里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和輸出。俄曾建議俄、哈、中以“以油換油方式”合作,即俄從哈進口石油,再從其東部向中國出口,以替代中哈間直接的雙邊合作。
其五,受地區安保局勢影響,里海地區的能源運輸安全還存在一定風險。
綜上所述,中國仍需重視并致力于解決上述問題和矛盾,繼續推進里海地區的能源合作。中國可與歐、美、俄三方加強利益協調,避免資源爭奪和惡性價格競爭,還可在反恐等問題上加強合作,共同維護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