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嚴陸光沒想到,自己牽頭的一個咨詢項目,會被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6月12日的院士大會報告中提到。白春禮說,學部的咨詢報告受到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他進而提到嚴陸光牽頭的那份咨詢報告“得到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
這是一份于2010年11月立項,關于能源開發與儲運過程安全生產的咨詢報告,名為“
化石能源生產與儲運過程中安全科技問題的研究”。近日,嚴陸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必須加強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安全和陸上油氣
儲運安全工作。”
保障能源需求是根本
從中科院電工所所長和寧波大學校長位置上相繼退下后,嚴陸光將精力集中在能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上。他說,相較于解決幾十年后能源的來源問題,更為基礎性的問題在于保障目前的能源需求。
“化石能源在逐步枯竭,但目前還沒有枯竭,還是主要的依靠。”嚴陸光列出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數據:
煤炭70%,石油20%,天然氣約3%,核能及可再生能源不足8%。
他說,即便到2020年,化石能源所占份額將有所下降,但倚重于化石能源的消費結構仍不會有根本性調整,因此化石能源的安全生產和供應是個大問題。
同時,一份來自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數據稱,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6.3%。
嚴陸光等人預測,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仍將上升。因為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年消耗量將達到5.5億噸,而原油產量約在2億~2.5億噸之間,缺口只能靠進口彌補。
減小對外依存的希望寄托在海洋石油上,而中國南海正是這樣一塊充滿希望的水域。來自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數據稱,南海油氣資源儲量占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其中70%蘊藏在153.7萬平方公里的深水區域。
嚴陸光認為,如果深海石油開發獲得成功,則有可能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到60%以內,有效解決保障石油供應的能源安全問題。
深海戰略暗藏風險
不過他對海洋
石油勘探開發的安全問題感到擔心。他說:“這是一項具有高風險的系統工程。”
2010年4月20日夜間,英國石油公司的海上鉆探平臺在
墨西哥灣發生爆炸,造成11名工作人員死亡,漏油超過400萬桶,漏油污染面積相當于美國馬里蘭州面積。
正是這一事件促使這個咨詢項目的立項。2010年11月,中科院學部設立了“化石能源生產與儲運過程中安全科技問題的研究”的咨詢項目,嚴陸光為主要負責人。
他邀請了盧強、宋振騏、戴金星、劉光鼎、侯保榮5位院士和孫振純、姜標等10多位專家參與到咨詢項目中。2011年12月,通過各方努力,最終形成一份《關于大力加強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安全與陸上油氣儲運安全工作的建議》。
中科院進而將這份《建議》呈送國務院。
這份《建議》提出,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在勘探、鉆井、建井、
完井、
采油、集輸、工程作業等方面均有特殊的安全科技問題,最關鍵是要攻克海上油氣鉆井、生產及集輸、工程作業、海洋油氣工程腐蝕防護、安全供電5項關鍵技術。
陸上管道形勢嚴峻
除了海洋石油勘探,在項目組的專家們看來,在陸上的油氣管道安全所面臨的形勢同樣十分嚴峻。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油氣管道安全性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中科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戴金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這個咨詢項目中,他主要負責天然氣管道輸運安全問題。
據了解,我國油氣管道事故率平均為3次/千公里·年,遠高于美國的0.5次/千公里·年和歐洲的0.25次/千公里·年。我國油氣管道建設已經有近40年的歷史,有些管道走向、狀況不清,部分管道已經進入事故多發期。
戴金星特別強調汞對儲運安全的影響。他曾帶隊對陜京輸氣管線中的汞含量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汞含量從首站的2425ng/m3下降到末站的187ng/m3,汞含量減少到1/13。
“汞到哪兒去了?”戴金星懷疑汞在某些地方沉淀下來了,“如果這樣,一旦造成汞污染,沿線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就將遭受影響。”
“汞的問題是個重要的問題。”咨詢項目參與者,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胡國藝說,在油氣運輸、加工以及利用天然氣進行發電等過程中,因汞吸附在某些設備上,會造成儀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會造成破壞性事故。
“該我們講的話,我們就講,這對推進實際工作有作用。”嚴陸光這樣解釋自己的咨詢工作。他透露,關于煤炭和供電安全部分的內容,會單獨形成一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