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怎樣玩轉油價?
是國際能源署主導者
奧巴馬政府需要玩轉油價以爭取連任籌碼,但美國又憑什么能夠輕易操縱國際油價?德國經濟學家、《石油戰爭》作者威廉·恩道爾就強調,石油價格完全是被華爾街和德克薩斯操縱的。他在書中反復闡述觀點,稱石油的生產、交易和銷售的整個流程都是控制在少數金融寡頭和石油巨頭組成的聯盟手里。
“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期貨市場無法控制的炒作,主要就是紐約和倫敦的原油期貨市場。幾年前美國曾經通過一項規定,允許原油期貨交易市場不受美國的監管。從那以后,油價就從60美元直線上漲到了135,將近140美元,油價上漲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 ”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趙剛也分析,目前世界上2/3的原油價格是在倫敦國際原油交易市場以下賭注方式決定的,“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一些大銀行、投資基金和其他金融投資者通過遠期商品交易,以非常隱蔽的方式來決定商品價格,最大的受益者即是西方工業大國的石油寡頭和金融投機商。 ”
據記者了解,在“西方工業大國”中,美國又對油價的實際控制力具有極大主導性。一方面是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石油生產國的價格都以美元報價,美國具有貨幣發行的自主權利。
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國際能源署的主導權也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歐佩克(OPEC)是代表石油輸出國利益,國際能源署(IEA)是代表進口國利益,IEA的成立本身就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率先倡議的,用來制衡OPEC。”石油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對記者解釋。
美國政府也曾試圖利用國際能源署實現外交目標。比如1996-1997年國際能源署主持起草一份報告,闡述了不符合俄羅斯利益的里海法律地位問題,就完全是在美國的倡議之下。
未來還有什么牌?
逆勢“囤油”待漲
照此邏輯,國際油價至少跌到大選過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注意到一組不同尋常的數據:美國同時增加的庫存量和進口量。截至6月1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3.846億桶,創22年來最高水平。
按理論而言,既然庫存量已相當高,美國就應該選擇減少進口量,以盡量保持國內供需的平衡。但可疑的是,在高庫存的同時,美國原油進口量也繼續增加。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消息,6月21日上周,原油日進口量增加32.8萬桶,至941萬桶。而根據EIA的數據,美國去年每日進口原油只有891萬桶。
“這說明美國正在故意擴大石油儲備,足以隨時為市場注入活力,如果再加上國際能源署每天可以釋放1200萬桶原油,美國表態主導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漲跌。 ”有數據顯示,美國實際控制的原油戰略儲備已達13億桶,此外還有25億桶商業原油儲備。
OPEC的立場也具有很大說服力。 6月15日,OPEC宣布維持成員國每天的產出上限。而彭博社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每當OPEC部長級會議前 3個月油價跌幅超出10%,OPEC總是會作出減產決定,此次油價跌幅已超過20%,但OPEC卻選擇了“不作為”。
“OPEC成員國間分歧嚴重,"不作為"是一種傾向于美國利益的折中調和。”用路透社的話說,目前歐佩克內部的“派系”特征已非常明顯,一邊是以沙特、科威特和阿聯酋為代表的海合會國家,另一邊是以伊朗、委內瑞拉和阿爾及利亞為代表的所謂“鷹派國家”,而前者主張增產,正是更符合歐美經濟利益。
如果奧巴馬最終在本輪大選中失利,那么他的競爭對手麥凱恩的主要經濟顧問之一格拉姆也代表著石油集團的利益。在全球最大能源貿易商美國安然公司欺詐事件中備受爭議的薩班斯法案制定者,正是時任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的格拉姆。
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亨利·基辛格則是洛克菲勒集團代言人。事實上,即使是看似與能源集團絕緣的奧巴馬,其國家安全政策顧問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同時也是石油大鱷BP公司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