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一些馬尼拉能源企業高層擔心海上戰爭隨時會打響。中菲兩國漁政船對峙時,一家30多年歷史的菲石油上市公司受到攻擊。一位宣稱要警告菲鉆油平臺在南中國海橫行的黑客,在夜里襲擊了該公司網站,公司職員說,“網站癱瘓了,工程師整修了一周。”
菲本地石油題材股價近日也起伏明顯。兩國民間和官方都不乏人認為,未來核心的利益沖突會圍繞油氣資源。因為外界一度擔心,中國可能將行動升級到軍事層面后,菲律賓10年來精心部署的四次招標,形成的油氣田項目會面臨流產。
中菲兩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南海石油爭端。爭議地帶主要在巴拉望島西側和中興島(菲稱卡拉延島)附近。本報記者調查顯示,30多年來在附近獲得
油氣勘探挖采合同的企業已有超過15家,其中包括與美國、澳大利亞等知名跨國油企的聯合體。
此番會否在與菲律賓有關石油領域,形成新的解決方案引人關注。據菲律賓當地油企消息,目前還在緊密談判中的一個石油合作項目,涉及中國
海洋石油總公司。但
中海油新聞發言人和新聞辦公室都沒有回復記者的采訪申請。
菲律賓當地有外事委員會議員說,因為菲律賓總統阿基諾發言中提到了共同開發,中菲都有官員希望盡快達成一單協議,成為今后解決事態的模板。
近年擴張最快的菲律賓石油公司費萊克斯(Philex Oil Corporation)的控制人之一彭澤仁(Manuel Pangilinan)在敏感期飛到了北京。費萊克斯目前掌握的油田處在中菲爭議地帶。
幫他安排中間事務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彭至少見到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稱“中海油”)勘探部門主管,且會有實質性的談判在近兩周進行。
“彭的生意看上去沒有受到對峙的影響。”一位不久前還與彭一道參加籃球比賽的能源商人說。外界則在討論,彭選擇在此時提出深入合作的邀約,是純粹反向操作抓住商機?還是一次外事領域的新聞炒作?
彭被認為是菲外交部部長的近友和曾經的生意伙伴,他大概知曉什么時候局面會緩和。
彭澤仁的石油公司目前由上市公司費萊克斯礦業(Philex Mining)持有,該公司50年前就進入到石油產業。彭和他的合伙人在印度尼西亞、香港等地都有投資實體,所涉領域廣闊,彭甚至試過競購一家美國職業籃球聯賽中的球隊。
在中海油高調推出深海
鉆井平臺后,“彭也許認為CNOOC(中海油)還需要一些項目機會去展現實力”。 一位曾當面與原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談論合作的菲上市石油企業高管說。
一位彭澤仁近友向記者透露,盡管目前看不到時間表,但彭仍在尋求與中海油的對話。雖然上一次的對話沒有取得期望中的效果,但他會建議彭保持交流暢通。彭澤仁則透露,費萊克斯掌握的SC-72區塊的合作開發,也在和別的外國公司接觸。
關于彭的種種說法,中海油方面的口徑則較為低調,迄今記者仍未獲證該消息。
爭議地帶的既存力量
殼牌(Shell petroleum)、
雪佛龍(Chevron )和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PNOC)一起合資開發。
大約540公里的管道,足以將3000多米深處打出的氣體,運輸到位于八打雁(Batangas)的煉油廠,再送到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呂宋島。去年11月島上已組織了順利開采十周年的慶祝會,這個氣田可為呂宋島供應40%的電力;其開采費據稱是菲律賓軍費的重要來源之一。
大多數菲石化油氣企業對中國公司仍然陌生。盡管1970年代馬科斯總統放開與社會主義國家接觸時,獲得來自中國低于國際
油價的“友誼石油”曾是主要目標。時至今日,當地石油商人們也經常分不清從事大宗石油業務三家央企的名字。
中海油2005年在巴拉望西側中標過一個勘探合同,這幾乎是目前兩國間唯一合資組建的探油合作項目。中海油在這個SC57(57號合同)中占51%股份,另有兩家當地油企在內。但在中方希望獲得后續開發合同時,一直到2011年才有通過政府審批的回音。
中菲涉及領土分歧的石油地帶,主要在菲西南部的巴拉望島(Palawan)西側,和北部卡拉延島的四周。中國劃定南海疆界“九段線”穿過其中一些地方,中方通常稱為“禮樂灘”。
菲律賓能源部文件顯示,在巴拉望西側共有11個油氣田合同區域,目前已有近10家一級合同企業扎根那里。最早的油氣田項目始于上世紀70年代。
本世紀菲律賓開始實行不定期一輪的能源開發招標(Energy Contracting Round)。目前已經進行過四屆。去年的一屆中國公司因為主權爭議沒有參加競標。
截至去年6月,巴拉望西側有十多個油井已幾近采掘完畢,但當時在生產中的油井只有SC58合同區中的一口。
澳大利亞尼多石油公司(Nido Petroleum)在巴拉望以西斬獲頗豐,其2005年開始掌握包括SC58、SC63和SC54在內的三個區域。殼牌石油的菲律賓公司也握有SC38區。此外本土上市油企東方石油(Oriental Petro)、菲洛探油(Philodrilling)、諾亞能源(Norasian Energy)與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占有其他合同區。
盡管本土油企越來越多成為中標方,但由于此處油資源多在等深線300米以外,“實際上幾乎都沒有獨立開采能力,需要租用其他跨國油企的設備和人力”。其中一家上市公司的總裁告訴本報記者。
在巴拉望島附近,外界熟知的爭議地帶還有SC38區域中的馬蘭帕亞島(Malampaya)。
合作的前景
中國會怎樣行動?一位菲上市石油公司的董事對本報記者說,中國首先會通過外交渠道知會跨國公司,這些公司絕不會因為菲律賓項目放棄中國市場;過去向這類公司發出主權聲明的方式,對現在的局勢依然合適。
中國通過各種渠道對越南爭議領域油氣田的處置,則較為常見。僅2006年到2007年,中國向16個越南的合資油氣田項目提出了抗議。其中包括
英國石油公司(
BP),雪佛龍,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法國CGGVeritas集團的合資項目。
后黃巖島事件的菲律賓與中國,將走向何種模式,目前未可知。“歷史上菲律賓和中國在南海發生摩擦時,往往是石油價格波動,或石油貿易停滯的時期。”雅典耀大學教授林聰智說。在菲律賓國內,中菲直接合作的提法,聲音正在變大。
“我們需要外國伙伴來為我們提供我們所缺少的金融和技術支持,為什么不能是中國呢?”《菲律賓星報》專欄作家Boo Chanco就在他最近的一篇專欄中寫道。他將當初阿羅約與中國在南海的合作框架稱為“現在最務實的選擇”。
中菲合作已有一些基礎條件。2004年中菲簽訂合作勘探石油的合約。根據協議,合作內容包括搜集、處理及分析地質數據,但并不涉及鉆探及開發的工作。次年3月,南海資源共同開發再次取得新的進展——中國、菲律賓和越南的石油公司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簽署了《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
協議中,中海油、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以及越南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計劃共同收集協議區內的地震數據,希望通過這些工作來查明有關海域的質址結構和油氣儲量,從而判斷其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而和此前中菲簽訂的合約一樣,這項協議也不涉及后期的勘探、開采工作,而是只停留在前期評估階段。
“當初簽訂的只是合作意向,后來并無實質進展。”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對本報記者說。
由于主權問題高度敏感,幾年之后,阿羅約曾因此被認為犯了叛國罪。當時菲律賓國內有一種聲音認為,阿羅約簽訂的這份合約并沒有經過外交部,而是為商業利益所驅動。“如果沒有政府的同意,這種行為可能被他們國家的人認為是賣國。”林說。
中國油氣企業進入菲律賓,仍有比較現實的問題。當地油氣行業盡管在十年前就定下了逐漸擺脫政府管制的發展目標,但卻并非外企隨意出入之地,其中的利益較為復雜。政府部門的審批依然重要,本地的石油企業都逐漸引入了在政界有堅實背景的出資人。最近兩年外資企業獨立獲得開采和運輸工程的案例也比較少。
從能源部門對油氣開采的法律規定看,政府對石油產出有定額的收益,最新的比例是60%,但同時對中標企業有逐年支付的獎勵金。目前勘探的年限最多10年,開采年份一般為25年,不得超過50年。較之十數年前已大為縮減。
如果中國企業接受這類條件,也可能被認為其接受爭議地帶受他國法律的管轄,因此每一個項目可能都得一事一議。而這本也是中國企業近年來謹慎投資的內部制度因素。
“雖然談判可以繼續進行,但最終往往很難達成結果。”林伯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