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的兩面
北美地區能源產量的迅速增加,美國本土能源自給率的提高以及對中東石油進口依賴度的減弱,正在對全球能源市場帶來深遠影響,這一影響將帶來全球能源格局之變。
“美國能源獨立,對中國等能源消費大國不是一件壞事。北美能源產出增加后,將改善全球的能源供應狀況,有利于抑制國際能源價格因短缺而上漲。目前,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已經比其他市場低了不少。”夏義善告訴記者說。
美國減少對中東石油進口,給中國增加進口提供了機會。中東國家的石油產能,將有能力更多地從美國轉向中國這樣的石油需求大國。
跡象可以從“石油王國”沙特阿拉伯得到例證。2009年底,中國從沙特阿拉伯進口的石油量,首次增至每日100萬桶以上,而沙特對美國石油出口20年來首次降到每日100萬桶的水平以下,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沙特最大的石油出口國。
不過,如果就此得出美國“能源獨立”就完全利好中國的結論,恐怕是沒有看到硬幣的另一面。
“美國減少中東石油進口,對中國確實是一個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中國不可能坐享其成。中國在中東拿的油多了,相應的在這個地區需要承擔的國際責任也會增加。”陳鳳英說。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經濟發展與戰略中心主任高士憲看來,美國石油進口“去中東化”本身就是一個兩面性的東西。
“當美國石油安全系于中東之時,它不會容許中東出現失控。但當美國減少從中東進口石油后,這一地區的重要性,至少在能源安全上的重要性,對美國來說就會減弱,它對這一地區的安全保障就不會像以前那么強。美國可能會容許一個局勢更加混亂的中東存在,這是中國需要面對的挑戰。”高士憲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那么,缺少了美國的強勢存在后,維護能源安全的重擔,將由誰來承擔?未來中東地區的能源供應是不是安全的?怎么保障能源戰略通道的暢通無阻?這一切,已成為中國在這場能源大變局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2011年,中國石油[9.71 -0.10% 股吧 研報]表觀消費量為4.7億噸,增速雖低于近十年7.1%的
平均增速,但同比增長仍達到4.5%;原油表觀消費量估計在4.54億噸,同比增長3.4%。也就在這一年,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突破了55%,進口量超過2.5億噸。
在進口來源上,中國的海外油源主要集中在中東和非洲,進口份額分別為51%和24%,這兩地的石油進口占中國石油進口量的3/4。同時,“世界油庫的閥門”霍爾木茲海峽、“東方直布羅陀”馬六甲海峽等油氣戰略通道是否暢通無阻,也是影響中國能源安全系數的因素。
“中國對能源安全不能掉以輕心,對重要油氣來源地和油氣戰略通道的保障,需要占據主動。” 夏義善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