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石油企業在蘇丹進行油氣勘探與開發
1973年,石油史上發生了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是廣為人知的“十月戰爭”和
歐佩克產油國以石油為武器聯合禁運,給支持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西方國家制造了石油危機。在1973年底的短短5個月內,
油價上升了4倍。這與“彼爾德伯格俱樂部”之前所談論的增幅恰好一致。這件事標志著,“西方大型跨國公司主宰油價的時代已經過去。海灣產油國通過民族解放運動和石油公司收歸國有,在石油定價上獲得了一定主動權。油價開始由產油國主導的時代到來了”。石油經濟學家管清友告訴本刊記者。
但油價由誰掌控,或許有另外一種解讀。1973年成為油價史的分水嶺,還因為,尼克松總統在年初說服沙特的費薩爾國王,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結算的唯一貨幣。從1945年以來,隨著美國石油公司主導石油市場,美元作為石油標價的標準貨幣也漸成國際慣例,但它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作為回報,尼克松給費薩爾的承諾是,保護沙特的油田,抵御蘇聯、伊朗和伊拉克對沙特的威脅。這一沒有公開文件的秘密協議,被廣泛地稱為“不可動搖協議”。
作為原油產量占世界總產量比例高達20%的歐佩克組織核心成員,沙特此舉,帶動了所有歐佩克成員在1975年使用美元計價出售石油。這意味著,凡需購買石油的所有國家,都必須持有美元。而產油國獲得的美元和利潤,則回流美國投資美國國債或購買美國產品。對沙特來說,就是巨額的軍火貿易。“布雷頓森林體系”剛剛崩潰,正陷于危機中的美元,開始了另一個新的世紀,即“石油美元”的世紀。威廉·恩道爾如此描述:“與(中東局勢)表面上劍拔弩張十分不協調的是,美國財政部這時卻和沙特貨幣局達成了一項秘密協定。其條款規定,沙特的大部分石油稅收收益將用于彌補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年輕的華爾街銀行家、專門經營債券的負責人大衛·馬爾福德也被悄悄派往中東,擔任沙特貨幣局的首席‘投資顧問’。他的唯一任務是指導沙特把石油美元投資到‘正確的地方’——那自然都是些倫敦和紐約的大銀行。”“后者不光處理貨幣業務,同時也參與國際石油交易。就這樣,大通曼哈頓、花旗、漢華實業、巴克萊、勞埃德、米德蘭這些金融界怪獸,無一例外地在這場經濟風暴中賺了個盆滿缽盈。”
挑戰石油美元者不多。就在薩達姆的伊拉克提出以歐元結算石油貿易幾個月后,小布什的軍隊入侵了伊拉克。正因如此,很多觀察家相信,伊拉克戰爭不可避免地帶有維護石油美元霸主地位的意圖。伊朗獨立于石油美元體系之外,用歐元、黃金,或者雙邊本幣結算,不走石油交易市場。它處在美國制裁下已有30年。
按照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的統計:“過去110年來,以黃金標價的石油價格一直在20桶/盎司上下波動,并有明顯的周期性。‘二戰’之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從1947到1971年實行了24年,在這一期間里,石油價格穩定在1.8美元/桶,黃金是每盎司35美元,每盎司黃金可兌換19.4桶原油。目前的
原油價格大概為90美元/桶,黃金是每盎司1400美元,每盎司黃金兌換15.5桶原油。過去60年,用美元計價,原油價格漲了50倍,而用黃金計價,原油價格只漲了25%,巨大的反差,直觀的解釋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之后美元對黃金貶值的結果。但1972至1987年,以美元標價的原油價格與1971年相比增長超過400%,用黃金標價油價至少也上漲了一倍,這個階段主要是地緣政治因素推動的貴油期。”根據陳衛東的換算,2000年至今,美元標價的油價不斷創出新高的同時,黃金標價的石油價格這10年也是歷史最高,達到約10桶/盎司黃金的高位。它的推動因素是發展中國家的剛性需求和石油供需關系的“脆弱平衡”。即使如此,美聯儲長期以來的貨幣寬松政策和兩輪巨額量化寬松,仍是名義石油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其獲利者,無疑是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和金融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