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干達境內的阿爾伯特湖裂谷盆地已經發現總儲量25億桶石油,英國塔洛石油公司獲得烏干達批準勘探開采石油,預計2012年產油
如是,石
油價格持續上漲有其合理因素。但“石油峰值說”的異見者亦聲音清晰。著有《石油戰爭》一書的德國地緣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就認為:“石油枯竭這個說法,是被刻意制造出來的一個神話。在這個神話之下,石油價格被推高了,石油變成控制經濟發展速度的工具。石油并不是從死亡的動物尸體石化產生的,它是從地殼深處,持續不斷地生成的一種東西,只要你能夠有辦法把石油找到,你就能夠解決石油短缺的問題。”恩道爾曾經過接觸許多烏克蘭的科學家。蘇聯科學家提出的“石油無機說”,即石油生成于地幔之中,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一理論。但堅持“石油有機說”學說的美英石油利益集團,制造了一個稀缺理論,來控制市場。而新發現的北極石油資源和巴西鹽下層石油,開采成本都越來越高,這似乎進一步與油價的飆升相互驗證。
“石油公司的真實產能,實際上我們并不知道。”北京集成創新經濟咨詢中心研究員賈晉京告訴本刊記者,“石油產能取決于井壓,地下要有足夠多的原油才能產生足夠的壓力把油‘壓’上來,油井越打越深,成本也就越來越高。一口油井的真實井壓事實上只有那口井的實際操作者才知道。而各大石油公司的井壓數據對外都是保密的”。
石油美元
如果原油不必用美元結算,不必在紐交所和倫敦交易,油價會不會是另一番情形?
有人說,油價與美元玩的是蹺蹺板游戲——美元低,油價高;油價高,美元低。2002年起,當美元開始一步步貶值后,以美元計算的油價就不斷攀升。“蹺蹺板”的原理很簡單:美元貶值時,原油市場的參與者(投機的,產油的和煉油的等等)就會形成預期,認為產油國為了在把美元換成他們自己的貨幣后,能夠買到與美元貶值前相同價值的東西,就會提高油價。正因如此,
歐佩克在紐約油價一度達到128美元的時候,仍然堅持不增產;沙特也在去年11月曾叫停1000億美元的石油產能擴大計劃。
威廉·恩道爾在《石油戰爭》一書中寫道:“1973年5月,84個各國頂尖金融和政治圈人士在瑞典的薩爾特舍巴登聚會。這一聚會的地點,是瑞典瓦倫堡銀行家族的一處私人海島。一個美國人,沃爾特·列維,參加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組織的這次集會。這次聚會討論的是:假設歐佩克石油收入增長400%,將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形。會議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止意料之中的油價沖擊,而是商榷如何應對即將襲來的石油美元洪水。他們所討論的議題,就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后來所說的‘石油美元環流’。”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這次邀請來的與會者有: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的羅伯特·安德森,
英國石油公司董事長格林希爾勛爵,歐洲債券創始人、瓦倫堡集團的埃里克·洛爾,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喬治·波爾,還有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大衛·洛克菲勒,即將成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意大利人吉安尼·阿涅利和德國人奧托·沃爾夫阿梅羅根等。據說,基辛格本人也是“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