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聯酋國家石油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之后,曾在
BP、
殼牌、埃克森和
雪佛龍等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擔任首席地質學家和副總裁的愛爾蘭地質學家坎貝爾,繼承了哈伯特的理論。1998年,他與法國石油地質學家胡安·拉赫雷(JeanLaherrere)在《科學美國》上聯合發表了《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一文,預言高價石油時代必將到來。論文發表之時,國際
油價正在經歷1981~1997年長達16年的低價期。隨著更多油田的發現和石油產量的提高,供需緊張的矛盾沒有出現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聯合國宣布對伊拉克及科威特石油出口實行全面禁運,使得國際市場的原油供給每天減少470萬桶,占全球總需求的7%左右,引起短暫的石油價格大漲。但供給的短缺很快被
歐佩克國家增加的產量彌補,油價很快回落。1991年1月,
國際油價反而出現大幅下跌。紐約商業交易所1991年2月交貨的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收盤價在海灣戰爭的第一天就下跌了10.56美元。同期在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石油期貨和現貨市場也出現了下跌的情況。坎貝爾的這一預測,準確迎來了新一輪石油不斷上漲的歷史時期,今天仍在持續。在2002年7月的石油儲備討論會上,他再次指出,全球石油供給最早將于2010年達到巔峰,然后開始走下坡路。隨后,美國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顧問、美國能源投資銀行家馬修·R.西蒙斯又在2003年的石油峰會上指出,由于石油峰值將臨,其后果將是毀滅性的。這一論斷,對價格預期的形成不能不說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石油大學專門研究石油峰值的馮連勇教授告訴本刊記者:“隨著石油價格的持續不斷上漲,石油產出國的產量卻沒有根據價格規律相應增長,產量對價格似乎已經失去了彈性。全球的石油產量始終在39億噸到40億噸附近波動,這也許可以證明,中東地區的石油產出的確到達了峰值平臺期。”而“今年1月,《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則直接宣稱,全球66個國家石油峰值已過,只有俄羅斯和中東尚未達到。這意味著,全球原油供應將更加緊張”。而全球的石油需求是在擴大的,尤其是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正如我國今年貿易逆差所反映出的,2009年,我國進口2.1億噸石油,進口額1026億美元;到2011年,我國進口2.55億噸石油,進口額達到1966億美元。
在2007年的美國石油峰值年會上,美國
石油專家將峰值定義為一個時間點,在該點之后,石油產量不再增加。根據對峰值早晚判斷的不同,專家們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早峰派和晚峰派。“早峰派”傾向于認為世界石油峰值在2010年前后來臨,“晚峰派”傾向于認為峰值在2020年甚至是2030年后到來。“一旦產量達到峰值,我們將進入‘后石油時代’——石油資源并未枯竭,但世界石油產量將處于高峰平臺期,
石油勘探開發的投資回報值不斷降低,油價持續攀升并高位震蕩。”馮連勇說,“石油峰值作為非常規科學,有很大爭議和不確定性,但它是一個在學術界和石油界得到廣泛認可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