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第13屆國際能源論壇在科威特召開,88個成員國的石油部長、石油大臣及代表出席了論壇
稀缺:真實還是虛構?
在金融市場的背后,決定原油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和商品的基本價格的力量是什么?牽動世界經濟神經、激起爭奪欲望的石油,是否是稀缺資源?決定價格的最基本因素——供需關系,能否解釋油價飆升?對這一問題,尚有爭議。
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發現,礦物資源具有“鐘形曲線”的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在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當達到峰值后,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如果石油峰值是準確的,那么石油的供求矛盾將不可避免,油價的長期上漲也是必然。
1956年,哈伯特曾大膽預言,當時蒸蒸日上的美國石油工業,產量將在1967至1971年達到峰值,以后便會下降。歷史證明,他預測正確了。1971年,長達30年的石油的穩定低價歷史宣告終結。1970~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出現之前,國際石油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了頂峰,而歐洲和日本對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長,這就使得世界對歐佩克產油國的石油需求量飛速增長。在這樣一個原油市場供需關系日益偏緊的賣方市場上,中東產油國通過將石油公司收歸國有,開始在石油定價上發揮重要作用。1971年,產油國在德黑蘭達成的協議,導致油價猛漲。此后,爆發了使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的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