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煤業海外并購入鄉先問俗 控股澳洲最大煤炭上市公司
兗州煤業董事長李位民指出,海外并購需要非常重視境內外審批溝通工作,最大程度地向對方政府表明誠意
兗州煤業成為第一家通過換股加現金方式成功實現對澳洲煤炭資源收購計劃的國內煤炭類上市公司。
3月6日,兗州煤業公告稱,兗煤澳洲與澳洲格羅斯特煤炭公司合并完成后,兗煤澳洲公司將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獨立上市煤炭公司。同時,兗州煤業持有兗煤澳洲78%的股份。
能源礦產資源的海外并購連續多年占據國內海外并購行業第一,其中,煤炭并購又是這中間的重頭戲,在2011年的能源礦產資源收購中僅位于石油之后,位居第二。
兗州煤業董事長李位民也指出,海外并購需要非常重視境內外審批溝通工作,要最大程度地向對方政府表明收購誠意。看來,中國的煤炭企業在海外并購這條道路上,轉變并購方式的同時,獲得對方政府的信任也尤為重要。
轉變海外并購方式
兗煤澳洲實現上市
國內企業海外并購煤炭資源的方式有多種,包括直接購買采礦權、獲得對方公司股份等等方式。縱觀并購案例,不同國家并購方式的選取也會直接影響到并購交易能否順利完成。
在兗州煤業2011年的海外煤炭資源并購路上,值得眾多企業借鑒的一點則是,企業通過換股加現金收購的方式成功實現在澳洲的上市,將兗煤澳洲與澳洲煤炭商格羅斯特合并并取代格羅斯特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
兗州煤業董秘張寶才曾表示,國內的上市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在國外實現上市,兗州煤業應該是首家。
2012 年3 月6日,兗州煤業發布最新公告稱,兗煤澳洲和澳大利亞格羅斯特煤炭公司的合并交易調整方案被批準。完成合并交易后,兗州煤業持有兗煤澳洲78%的股份。兗煤澳洲公司將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獨立上市煤炭公司。
而正是轉變了傳統的海外并購方式,才使得兗州煤業在海外的并購之路越走越寬。董秘張寶才指出,目前,公司在海外并購的煤炭總儲量已經超過了30億噸,而兗州煤業在國內的煤炭資源儲量約為50億噸。通過海外并購實現的煤炭資源儲量儼然有頂半邊天的趨勢。
與此同時,澳洲的煤炭資源卻不單單是對兗煤有吸引力。為何兗煤會如此順利地收購多個礦產資源?大同證券研究所于宏指出,早在2002年兗煤就進入了澳大利亞,多年的積累使得當地政府對兗州煤業的認可度非常高。
除了要轉變并購方式,兗州煤業董事長李位民也曾在相關會議中指出,由于海外并購業務審批環節、上報文件多,獲批難度大,要非常重視境內外審批溝通工作,最大程度地向對方政府表明收購誠意。這樣成功率相對較大。
從2007年開始,國內海外并購煤炭資源就呈現出逐年上漲的態勢。然而,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衛卿也指出了中間存在的問題,受礦產資源戰略性特征,以及海外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理解等因素影響,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礦產資源時,并購的多是小礦、貧礦或者基礎設施非常不完善的礦企,很難并購到規模特大、質量特高的礦產資源。
海外并購煤炭資源
幾家歡樂幾家憂
對于多數國內企業來說,海外并購能源礦產資源,眼里盯著的不外乎澳洲的煤、鐵礦石,加拿大的銅、鎳、黃金,阿根廷的石油以及非洲的鎳。
其中,我國煤炭的消耗量在整個能源消耗結構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但煤炭同樣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國內煤炭資源的日漸消耗,多數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的煤礦資源。一位五大電力集團之一旗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十幾年,投資煤礦肯定是不會賠錢的,同時會給企業帶來比投資其他行業更大的收益。
同時,他指出,目前只要是有實力的煤企電企,都開始積極投資煤礦產業。國內國外的煤礦資源,只要有機會企業都會參與。
不難看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在國外,煤炭這塊大蛋糕對企業的誘惑力是相當強的,企業不會放過任何能夠獲得煤礦資源的機會。事實上,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煤炭礦產業務可以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既有類似兗州煤業在澳洲那般做得風生水起的企業,也有中國神華蒙古國收購世界最大煤礦流產等眾多失敗的案例。
曾在2011年一度備受關注的中國神華參股蒙古最大煤礦塔本陶勒蓋煤礦,因各種原因至今仍舊懸而未決。其實早在10年前,神華集團就為了獲得蒙古國塔本陶勒蓋煤礦的開采權而努力。并且,神華為了加快對境外資源的利用步伐,專門在臨近蒙古國的工業園區成立相關公司,以增加對蒙古國煤炭的進口力度。
其實,多數海外項目,企業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并購成功則皆大歡喜,若不成功或中間拖延時間太長則對企業造成極大的經濟、人員等消耗。
與神華相反,兗州煤業海外并購礦產業務這幾年可謂是風風火火,尤其是在并購澳洲的煤炭資源這塊,儼然已經相當順手了。
工程機械
海外并購風生水起
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規模將達9000億元。為此,海外并購將成捷徑
繼1月底三一重工斥資27億元收購德國企業普茨邁斯特之后,柳工發布公告稱,將斥資3.35億元并購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SW公司的工程機械事業部。同期,徐工機械也正在謀劃并購混泥土工程機械巨頭德國企業施維英(Schwing)公司……這一切預示著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海外并購潮”集中爆發的背后既有“偶然”卻也有“必然”。
早在此次“海外并購潮”到來前的2008年,中聯重科以2.71億歐元為代價收購意大利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100%股權曾在業內傳為佳話,卻也備受唏噓。如今事隔3年,時間證明中聯重科的選擇沒有錯,在這3年中,被收購的CIFA已經成功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并于2011年開始盈利。而對于中聯重科來說,同樣獲得了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的支持而得以高速發展。
國家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
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而要實現這個快速增長,海外并購無疑將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做大做強的捷徑之一。
不久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表示,將“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并購、整合資源,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加大對民營企業 走出去 的支持。”
為保障這一戰略能夠積極穩妥的實施,陳德銘還指出,未來我國將“加快與重要經貿伙伴的投資保護協定談判,消除市場準入障礙,強化投資權益保護。加強對企業的風險提示,完善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指導企業應對海外反壟斷審查和訴訟”。
在絕大多數的分析人士看來,“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并購、整合資源,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對于正處在發展轉型階段的中國而言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
如今,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云未散,歐洲大量企業面臨產品銷量下降、拖欠供應商貨款與員工薪資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面,這不僅調動了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積極性,更為中國企業迅速提升綜合實力、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
海外并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事實上,從90年代開始,海外并購就已逐步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雖然不乏成功案例,卻也著實敗多勝少。”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例如早在2004年10月,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了韓國雙龍48.92%的股權,但此次收購一度導致雙龍員工的罷工潮。
幾乎與“前輩”的遭遇如出一轍,在此番柳工完成對波蘭HSW工程機械業務單元的收購前,2011年6月,受當地負面報道影響,HSW企業工會對中國企業的信譽產生了懷疑,要求廣西柳工保證員工未來五年的工作合同,并給HSW的所有員工漲薪5%。但是,廣西柳工只同意保證HSW員工三年的工作合同,并漲薪3%。雙方一度在此問題上僵持不下,收購被迫暫停。
此后的2011年12月,柳工終于與波蘭HSW工會就社保問題達成共識,柳工將保證HSW員工未來四年半的工作合同,并漲薪3%。雙方于12月7日在波蘭舉辦社保協議簽署儀式。
方正證券北京首席分析師夏慶文向記者表示“這說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而之所以有這些失敗的案例,才意味著管理層提出 加快與重要經貿伙伴的投資保護協定談判,消除市場準入障礙,強化投資權益保護。加強對企業的風險提示,完善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指導企業應對海外反壟斷審查和訴訟 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應該允許一些失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