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廈門停建對二甲苯(paraxylene,簡稱PX)工廠事件之后,廣州南沙發展
石油化工計劃近日也引起中國媒體高度關注。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前天表示,雖然南沙石化項目還未獲得批準,但他認為在廣東適當地方建煉油廠是合理的,社會上對石化項目存在誤解。
張國寶前天下午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記者會,被問到中國與科威特合作在南沙石化項目的進展情況時表示,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目前能源消耗也比較多,所需要的油品大部分從省外輸入。
因此從布局上來看,在廣東建設大型煉油廠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廣東相鄰的廣西、貴州、云南等西南地區所需的油品,也是從茂名及北方運過去。而且,過去煉油廠多分布在北方,在南方需要的地區發展一些煉油廠是合理的。
張國寶透露,廣東很多地方例如珠海,都競相要求在當地建立石化工廠,而廣州南沙區也希望能在那里建一個煉油廠,同時與它競爭的還有廣東茂名和廣西等地。由于廣州本來就有一個石化廠建在市區里,從長遠發展來看,在遠郊區和靠近港口的地方建一個煉油廠是適宜的。
他說,南沙石化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只是立案,并沒有形成可行性報告,還沒有獲得中央政府的核準。該項目也不是中國最大,在廣東惠州的煉油廠就比它還大。
張國寶最后強調,“全世界那么多煉油廠,難道都是污染的?我看不一定,關鍵是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要防止這種污染,比如惠州
殼牌項目環保要求就是非常嚴格的,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
政法大學蔡定:決定前應讓公眾充分討論
另一方面,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近日表示,全國各地政府都應對廈門PX事件進行反思,在城市建設、規劃決定之前要向社會公告并公開討論。他委婉地指出,對于備受爭議的廣州南沙石化項目,廣州市政府也應該吸取廈門事件的教訓。
他說:“各級、各地政府都應從中反思,那樣就會避免損失。要在事情決定之前告訴老百姓,讓大家一起充分討論、決策,讓公眾真正參與城市建設、規劃。”
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俊鴻指出,反對在南沙發展大型石化項目的聲音,一部分來自廣州市人大代表、環保人士和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公開疑慮;二是中山、東莞、深圳、珠海等相鄰地區城市暗中抵觸(由于政治原因不便公開反對)。
陳俊鴻認為,南沙建石化基地的優勢在于位處珠江三角洲中心地段,其產品直接面向規模和潛力都十分巨大的區域市場,產品配送的平均距離最小,費用最低。另外,南沙有較好的港口條件,又有廣州城市的經濟規模和市政配套作為依托,以及廣州石化工業的人才和技術支持。
不過他也指出,石化基地選址南沙很難說是最優方案。主建方的某些觀點,例如“南沙項目不會給廣州帶來空氣污染”,“項目越大,采用的技術越先進,排放的污染物越少”,則有模糊概念之嫌。
事實上,南沙石化基地單按100萬噸乙烯的規模計算,即使是采取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其新增排放的二氧化硫每年可達8481噸,氮氧化物每年5509噸。
“這些污染物,在夏季吹東南風時,主要向番禺和廣州主城區擴散;在冬季吹偏北風時,主要向中山珠海方向擴散,不可能不會帶來空氣污染,只能說污染不很嚴重或影響較為輕微而已。”
同時,南沙地區在廣州市被定位為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規劃項目有500萬噸級的
鋼鐵、1000萬噸級的煉油、100萬噸級的乙烯等,另傳廣州造紙廠將遷入南沙的消息。這些高污染行業集中在南沙建設,究竟進行區域環評還是逐個項目分解進行單一環評,所產生的結論將大不同。
陳俊鴻指出,投資方認為南沙是經濟效益最優選擇,環境問題并沒有成為其考慮要點;廣州南沙地方政府則將其作為地方經濟和稅收的增長動力。在各種利益相關方的博弈中,南沙項目的主建派目前仍占上風。
他建議,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從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角度出發,再結合“分稅制”等之類的地方利益分配機制,通過民主協商為南沙石化基地重新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