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發改委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方式,宣布自即日起成品
油價格上調,市場體現出了對通脹加劇的擔心,并進一步憂慮存準率下調時間點或因此推遲。在浪淘金資訊首席研究員看來,發改委能夠較為及時的上調
成品油價格,恰恰反映出管理層對于物價控制的信心,在
歐債危機沒有失控之前,國內通脹穩中有降的趨勢暫時不會扭轉,而拋開地緣政治摩擦的因素,本輪國際原油價的上漲,也正是基于包括中國經濟在內全球經濟復蘇勢頭的出現,成品價提價暗示著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向好,反彈行情的大環境并沒有因此改變,個股行情的結構性分化則是在所難免。
我們還清楚的記得,在08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的快速拉升,令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不堪重負,發改委曾一度通過對成品油價格的管制,來緩解通脹在國內的快速傳導,但事實上最終造成的結果,并沒有取得意料之中的效果。一方面,是因為價格倒掛的因素,使成品油供應不足,全國陷入普遍性油荒,另一方面,
中石油與
中石化與嚴重虧損,帶動了A股市場節節走低。事實已經證明,以“計劃”的手段來調節經濟,往往適得其反。因此,當前發改委對于成品油價的及時調整,既通過價格杠桿壓低石油消費的需求,進而遏制國際
原油價格的增長,也在更大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對于能有效控制住通脹的信心與決心。
當然,我們也早就提出,二次降準的時間點已經推遲,但這更多是基于對中國經濟內外部環境,出現向好積極變化的判斷,無論是國內的采購經理指數(PMI)持續回升,還是歐美制造業重現活力,以及歐債危機出現緩和跡象,都使得中央政府暫時無需加大對經濟增長的刺激力度,但這于成品油價格上調沒有絕對關系。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傾向于認為,對于海外危局可能出現了嘩變,管理層已經做好包括連續下調存準在內的重大應對舉措,只是這些是備而不用的“后手”。
從短期影響來看,因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有超預期的成分,而國際原油價在近一周之內也在震蕩走低,這給了“石化雙雄”一個較好的上漲理由,而基于當前中東局勢的動蕩不安,使得
國際油價的狀態也極不穩定,
新能源發展時不我待的緊迫性再次顯現出來(對具體品種的影響,詳見今日“主題點睛”欄目分析)。科技含量較高的“低能耗、高技術”新興產業,也將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實質上,中國經濟粗放式發展,對于包括原油在內各種基礎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一直都是國際炒家樂于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核心理由。經濟的轉型與升級,在高油價的灼傷之下必須更為篤定的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