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從不輕易動用儲備油
盡管石油儲備充分,但西方在確保石油供應多樣化的同時,從長遠著想,開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日本時政類雜志《AGORA》今年1月刊的文章稱,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美國早在小布什政府時期就制定“新國家能源戰略”:計劃至2030年將美國整體對石油的依賴度減少至40%以下,其中運輸部門對石油的依賴度減少80%。文章呼吁,日本現在應考慮徹底消除運輸部門對石油的依賴,留給日本生存的道路就是“脫石油”。
實際上,西方國家對動用石油儲備也十分謹慎。在美國,只有在“進口石油或國內石油出現供應中斷或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總統才可以動用石油儲備。一旦決定動用,效率非常驚人。從開始決策到投放市場,只需13天。美國最多可每天投放430萬桶儲備,持續158天。美國甚至在打響伊拉克戰爭前后國際油價高企時,也能頂住壓力,絲毫不動用石油儲備。截至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只在1991年發動“沙漠風暴行動”與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情況下動用過兩次。
中印石油家底引關注
“較富裕的石油消費國儲備可以起到抵御全球市場動蕩的緩沖器的作用,我們也必須敦促中國和印度加入新的全球石油儲備協調釋放體系。”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專家列瓦伊日前這樣公開表示。他說,隨著石油需求轉向亞洲,應對石油供應沖擊的責任也必須隨之轉移。但沒有人真正清楚,中國對中東目前的危機會做出何種反應。人們也不清楚,他們將如何應對油價的大幅上漲。
不久前,菲律賓要求本國石油企業維持足夠30天使用的儲備量。英國《金融時報》稱,菲律賓此舉是迄今最為清晰的信號,表明亞洲新興國家面對危機正力求改善各自的石油安全形勢。德意志銀行石油分析師日前發表題為《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野心》的報告也稱,最近中東的事件“進一步突顯戰略石油儲備對中印兩個新興大國的必要性”。在上一次海灣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時,中國還是石油凈出口國,而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僅次于美國。印度是第五大石油進口國,排在韓國、法國和英國之前。但中印兩國都不具備西方國家那樣的戰略儲備。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國家已經被經濟、金融危機困擾好幾年,因此想趁這個機會收拾伊朗,成為其轉移危機的出口。而西方國家巨量的石油儲備,無疑為它們這么做增添了不少底氣。
劉明說,中國從5年前開始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戰略基地,比如在黃海等地,但目前我國石油儲備只夠現在能源消費45天。他認為,除了應該加快石油儲備力度外,更應重視“藏油于民”。目前中國油儲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民間儲備很少。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油專家稱,中國擁有8萬余家民營石油企業,“家底”超過萬億資產,擁有儲油能力達10萬噸以上的油庫至少10座,但由于沒有油源,這些具備相當規模的油庫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法律身份不明晰也構成“藏油于民”的先天不足。他說,實際上,“藏油于民”已成為各國石油儲備主要方面。歐美、日、韓等國的石油儲備都有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并占據著很大的份額。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日本民間石油儲備達到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