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儲備,國家實力的角逐
“我,W·G·哈丁,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憑借法律授予我的權力,把目前尚未依法登記、承租或使用的下述地區……從公有土地中劃分出來,作為海軍油儲。”1923年,美國總統哈丁頒布第3797A號行政命令,建立了阿拉斯加國家油儲基地,從而開啟國家石油資源基地儲備的先例。
石油安全一直是工業化國家的心頭大病。二戰時日本就是被美國的能源禁運逼得鋌而走險發動珍珠港襲擊;納粹德國的許多軍事行動也是被石油所逼迫,如為奪取高加索油田而轉移進攻方向,最終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慘敗,戰爭后期德國不得不靠工業酒精和“液化煤”維持。1973年,阿拉伯國家為報復西方支持以色列,發動“石油戰爭”,導致西方戰后最大經濟危機。對此,美國為首的主要工業化國家組建國際能源署,敦促各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并協調“突發事件引發石油供應中斷”時,各成員國間石油的供應與儲備。
由于伊朗與西方目前的關系持續緊張,各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石油究竟儲備多少合適,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界定,通常視各國的實際需要和儲備能力而定。國際能源署規定,成員國的石油儲備應當是相當于該國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凈進口量。但美國、日本、歐洲等許多國家的石油儲備都大大超過了IEA規定的90天。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項目由聯邦政府能源部組織實施,由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內、沿墨西哥灣一帶的5個地下儲備基地構成。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高達7.27億桶,商業原油庫存也有3.5億桶。現在,美國各地的原油儲備倉庫已經接近存儲能力極限,據稱足夠滿足國內158天的需求。另外,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國各石油公司油輪相當于儲備8000萬桶原油,等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產量。美國巨量的石油儲備,成為美國實施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歐洲,多數國家都制定法律,要求儲備應能滿足90天的成品油消費。為了節約儲存費用,歐洲石油儲備中更多的是成品油。德國現有儲備大約50%是成品油。法國還把10%的石油儲備在本土以外,通過政府間協議的方式進行。
日本的石油需求幾乎全部來自國外,去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后,多座核電站關閉,因此日本對石油儲備更加重視。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已經相繼建成了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除了十大基地,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18處石油儲備設施。《日本經濟新聞》曾稱,日本的國家石油儲備量達到103天的原油進口量,與民間石油企業石油儲備量相加,相當于184天的原油進口量。石油儲備要耗費大量外匯,一般企業很難負擔得起,為此日本政府專門設立“日本石油公團”,支援民間企業儲備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