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蘇丹原油停產 中國探尋石油進口之路
德國政府消息人士1月31日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利用本周訪華機會,敦促中國政府削減從伊朗進口石油數量。雖然歐盟計劃本月7日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但中國政府則依然態度強硬,拒絕對伊朗實行制裁。
伊朗深陷國際政治漩渦時,中國進口石油的另一大賣家又傳出不利消息。
據路透社報道,由于南北蘇丹的政治爭端,于2011年7月宣布獨立的南蘇丹已停止石油生產,據悉,該國原油日產量約為35萬桶。
南北蘇丹是中國石油進口的第七大供應地,其中,
中石油更是掌握石油資源的南蘇丹的主要買家。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1年,中國每日從南蘇丹進口的石油就約為26萬桶。
今年1月,中國多家石油公司已削減了對伊朗的石油進口,加之南蘇丹的停產風波,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就意味著將出現日約54.5萬桶的供應缺口,而這也相當于原油日進口量的10%。
“自1995年進入蘇丹以來,近20年的苦心經營,中國石油公司目前擁有蘇丹石油業務約40%的權益,其中蘇丹高達60%左右的石油都是出口中國,因此,停產給中國能源供應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名中亞問題專家說。
據本報記者了解,雖然北蘇丹控制了石油出口的基礎設施,但南蘇丹的石油產量幾乎占據了整個南北蘇丹的80%。
“中國公司的海外業務中,蘇丹一直是重中之重,雖然與其他主要產油國相比,蘇丹的日產量并不是特別高,但對中國而言,尤其在對
伊朗石油進口減少之際,短期之內造成的缺口極其明顯。”石油干部管理學院教授韓學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油路再度受阻,國有石油公司中,
中石化由此面臨的問題則或將最為嚴峻。
一名國有石油公司資深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預測,依據當前局勢,中國石油公司短期內很難應對伊朗、南蘇丹政治動蕩所造成的石油供應缺口,而三大石油公司中,對原油進口極度依賴的中石化將遭受的市場沖擊也更為明顯。
南蘇丹原油停產 中國石油進口尋路
“一方面,中石化旗下的中國聯合石化長期與南蘇丹保持著原油貿易業務,供應中斷勢必會帶來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一旦伊朗局勢進一步惡化,國際
油價將大幅飆升,中石化進口原油的成本也將大幅提高。”上述
石油專家說。
事實上,去年11月,由于南北蘇丹就石油過境費問題協商失敗,南蘇丹便暫緩了對中石化一批60萬桶石油的發貨。“雖然中國政府曾出面斡旋,但南北蘇丹的分歧短期內仍難以協調,中國石油公司由此受到的牽連也充滿了不確定因素。”
除了南蘇丹的影響之外,出于對風險的考慮,中石化減少對伊朗的石油進口也讓其上游供應更趨緊張。
本報記者了解到,根據此前雙方簽訂的年度合同,中石化每日將從伊朗進口近55萬桶原油,而1月份,中石化已經將采購量每日減少約28.5萬桶。
上述石油專家表示,由于兩大石油供應國均出現突發變動,不排除中石化再次在國際市場高價買油的可能。
今年1月,為填補伊朗進口石油減半的缺口,中石化不惜以每桶支付價比迪拜價格還高出6.88美元的代價從俄羅斯原油生產商Rosneft購買了兩船原油,每船貨運量為73萬桶。此外,還比布蘭特
原油價格溢價7.5美元向越南石油公司購買了40萬桶原油。
霍爾木茲海峽危機和南北蘇丹的政治分歧,中國石油進口渠道不得不尋求新的出路。
此前,本報曾報道多家中國石油公司將重返伊拉克,提高進口石油量。但為應對眼下斷油風險,中國多方探路、尋求替代原油的布局也已提上日程。
業內人士分析,沙特作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在伊朗石油進口減少的情況下,不排除加大對中國石油出口的可能。路透社也援引分析者的話稱,為應對伊朗與南蘇丹的雙重困局,“中國不得不考慮中東和大西洋沿岸國家的替代進口。”
本報記者分別致電中石油、中石化相關負責人,對方未能就此正面置評。
與此同時,上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亞問題研究專家也指出,尋找新的石油進口替代國只是緩解眼下的應急之舉,從長遠來看,蘇丹依然是中國石油供應的主要合作區塊之一。“對于中國石油公司來說,南北蘇丹都有繼續深化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