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力行業的發展,2012年國家將開啟智能電網建設的大市場,微網隨著智能電網的建設,其技術將不斷創新發展。近年來光伏電微網技術逐漸被廣泛地關注,主要是因為光伏電微網技術具有即發即用、無需儲能、適用性強、效益明顯等優點,所以已被普遍地認為是在目前情況下較為適合實際運作的一種新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模式。
光伏寒冬將至太陽能業的處境“卑微”
2011年12月初,作為資本市場上反映靈敏的研究與操作者,多家券商陸續發布了對光伏行業的研究報告,幾乎不約而同地都用“寒冬將至”來形容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當下處境。
如果說,近段時期以來此起彼伏的巨頭企業的破產傳聞、行業的近7成產能閑置、太陽能電池組件跌價60%等,都還是屬于“陣痛”的話,那么日前不斷升級的國際貿易保護戰卻更使我國的光伏行業感到了“令人膽寒”。這是因為,近幾年來主要依靠國際市場強勁需求來拉動的光伏行業,其對外需的依賴程度也已經相當地高,一旦國際市場上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逆變成為了需求的制約因素,并且使實際需求出現了明顯的萎縮,那將會是怎樣的一片“寒冬”?
光伏產能已經大量閑置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有關專家的預計:2011年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的總產能,已經超過了2011年全球總裝機容量的50%。
產能的嚴重過剩,直接導致了在被稱為光伏“雙子星”的浙江和江蘇兩省,光伏組件企業暫停運作的例子已是屢見不鮮。更有甚者,光伏行業業內的巨頭企業在不久前也頻頻地被卷入“破產傳聞”。
例如,2011年10月初,亞洲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企業江西某企業被傳“可能申請破產保護”;2011年10月22日,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企業無錫某企業“將會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傳言雖在隨后遭否認,但國內光伏行業兩大標桿企業先后陷入“破產傳聞”,無疑勾畫出了光伏行業已是風聲鶴唳的慘淡現狀。
還有,據浙江光伏中小企業聯盟的數據顯示:在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業中,至少已有50%處于半停產狀態;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環節,停工的企業甚至達到了70%-80%。
而浙江太陽能協會的秘書長在2011年9月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說法也證明了這一點。據這位秘書長介紹:“在2010年新進入光伏行業的企業中,目前有70%的企業在觀望,這些企業還未開工投產,只處于設備調試階段,因為一般廠房設計、運送設備等基礎建設的周期是半年到一年。”
海外市場情況起了變化
綜觀近幾年來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懸于我國光伏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是對海外市場的過度依賴。
2011年,伴隨著歐債危機的愈演愈烈,原本幾個應用大國連續削減補貼使得終端裝機需求明顯萎靡。其中,德國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裝機容量被下調15%;意大利將原有的上網電價補貼削減了4%~11%;捷克從2011年起對已建的光伏電站增收26%的稅費。
由于上述這些歐洲國家占據了全球總裝機容量中超過70%的份額,需求的明顯萎靡必然也就引發了光伏組件的直線下降。例如,據知名報價機構PVinsights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11月16日,多晶硅的均價已跌至33.6美元/千克,相比2011年初時的90美元/千克,跌幅已達到了62.7%。
而更使光伏行業感到“令人膽寒”的是,在曾經被許多業內人士寄望于能夠接過歐洲的需求接力棒的美國光伏市場上,一場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空前“指責”正甚囂塵上。
例如,2011年12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美國King&Spalding律師事務所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作出了初裁:以大反差票數,毫無懸念地認定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這就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在迎戰美國“雙反”漫長戰役中的第一戰已“告負”,“寒冬”已進一步地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