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采油三廠技術人員正在現場進行地質分析。
2.多元開發 拓展發展空間
人多油少、經濟總量小,是制約華北油田發展的根本矛盾。“十二五”一開局,華北油田抓住機遇,直面挑戰,不斷尋找新經濟增長點,新能源、新領域業務取得實質性進展。
華北油田加快煤層氣產業發展步伐,在沁水盆地建成國內第一個規模化、工業化、數字化整裝煤層氣田,實現探明儲量超千億立方米的基礎上,2011年堅持新老區并重,煤層氣儲量、產能、商品量規模快速擴張,累計探明儲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繼續處于業內領先地位,累計建成產能12.7億立方米,產量和效益實現持續增長。
在開發煤層氣中,堅持與地方合作雙贏,實現共同發展。在晉東南長治地區,創新合作模式,按照“先采氣、后采煤,采氣采煤一體化”原則,與潞安礦業集團簽訂為期12年的煤礦權重疊區合作開發合同,為央企與煤企進一步合作雙贏開辟了新路。同時,與其他地方企業加強合作,進行煤層氣高端開發利用,打通了煤層氣從上游勘探開發到下游利用的產業鏈,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
在毛烏素沙地蘇里格蘇75合作區塊,華北油田深化“三低”氣田地質認識,優選有利區域,部署新區產能建設井位,實施老區滾動開發,多策并舉提升氣井產量,單井日無阻流量最高超過84萬立方米,年生產天然氣接近8億立方米。合作開發項目超額完成產能建設和產氣量指標,培育形成勘探開發特色技術。
為搞好天然氣綜合利用,華北油田發揮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確定“放棄低端、發展高端”的發展定位,重點發展儲氣庫、LNG和CNG業務。針對環渤海地區冬季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華北油田推進建設蘇橋儲氣庫群,并通過國家環保審核批復,作為陜京二線、三線系統的季節調峰及應急配套之用;同時,冀中地區任丘、雁翎、留北等油氣藏建庫可行性研究也已同步展開。
華北油田還抓住國家發展天然氣汽車、改善能源結構的機遇,在全國大力布局建設CNG加氣站;同時利用江蘇如東LNG接收站和自建河北任丘LNG工廠的資源優勢發展LNG業務。僅去年就與江蘇省鎮江、蘇州、無錫、常州、南通5家汽運公司,滄州客運集團以及永暉焦煤股份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河北、江蘇周邊形成了兩大LNG產業帶。
3.精細管理 提升發展品位
對于華北油田這個中型規模的老油田,效率效益決定了它的生存與發展。針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問題,華北油田直面困難,持續深化精細管理,在全方位整體優化、全要素經濟評價、全過程系統控制基礎上,再挖潛力,再施高招,精細、精細再精細。
2011年,華北油田進一步提高精細管理的覆蓋率和實效性,把勘探開發領域的成功經驗向未上市業務、多元開發業務以及礦區服務業務推廣,全面推進實施“一企一策、一企一法、一企一制”等精細管理,讓企業任何一個環節和要素上的效益、效率潛能得到最大程度釋放。
一年來,“三全”精細管理在華北油田各業務領域深化落實,提高了整體效率效益,上市業務綜合經營指標評價連續兩年在中國石油15個油氣田企業中排名第五;未上市業務解困扭虧步伐加快,階段性成果在集團公司排名第三位,礦區服務業務創收能力增強,僅全面推行集中招標管理,就節約資金1.6億元。
華北油田積極引入數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精細管理水平。自主研發的全面融合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的“煤層氣田自動化測控系統”等“智慧油田”技術產品,在第13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精彩亮相,被優先置于國家發改委專館核心位置,成為我國傳統采掘業向現代信息企業過渡的典型。
通過持續深化精細管理,華北油田經濟運行質量得到全面提高。其中油田單井系統效率由過去的不足20%提高到28.5%,油氣運營全成本保持在股份公司較低水平,實現了低風險高效率、低投入高產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良性循環。
去年12月,華北油田堅持精細管理的經驗和做法,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在顯要位置進行重點報道,使“精細華北”進一步成為華北油田的品牌,走出了石油系統,走向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