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泄漏大戶不僅有
中海油,還有國內第四大石油公司陜西
延長石油集團。24日凌晨,延長
石油管道運輸公司所屬的一條輸油管線泄漏200噸左右原油,據此前的報道,這已是
延長石油今年發生的第12次漏油。業內人士對此評論說,延長石油頻頻發生漏油事故,多次污染林地和耕地,企業管理不善是使其漏油成“頑疾”的首要原因。
延長輸油管道運輸公司一名負責人表示,經過調查,確認是有人偷盜原油導致此次泄漏,這些人在偷油時在輸油管道上安裝了閥門,由于管道的壓力大,閥門承受不住輸油管道的壓力,致使原油泄漏。
一名漏油搶險負責人還表示,由于天氣寒冷,原油泄漏后很快被凍住,因此泄漏的原油大都沒有下滲。目前主要工作是清除污油泥,隨后會將污油泥運到有資質的處理廠處理,再就是將凍結的原油運到
采油廠進行集中處理。
不管是偷盜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漏油,在延長石油的管線周邊都已多次出現。而且,延長石油集團自身也幾乎從不主動披露漏油事故,漏油儼然已成“頑疾”。
除了偷盜導致的漏油,延長石油頻繁發生漏油的首要原因則被認為是管理不善。
延長石油集團某內部人士曾對媒體表示,頻繁漏油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輸油管道存在質量問題,一般的地下輸油管道使用期限可長達十年,但延長石油運營的部分管道建成兩三年就頻繁發生原油泄漏事故,該人士說:“我認為管道存在質量問題,這屬于采油廠在管理方面的漏洞。”
環保人士則對延長石油頻繁發生漏油卻隱瞞不報的行為表示質疑。自然之友公眾參與項目負責人常成表示,漏油事故發生后,企業應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對政府和群眾披露事故的影響程度,并對受到損害的相關方進行補償。
公開資料顯示,延長石油多次發生的漏油事故已嚴重污染了當地水質、林地和耕地,卻不見該公司對此做出積極的賠償和補救。常成說,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的類似行為并沒有做出強硬的規范,但是,及時公布信息和進行補救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相關:
延長石油是繼
中石油、
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由陜西省國資委管轄,屬該省最大的國企。
2011年9月3日16時49分,靖邊采油廠安全環保質檢科科長趙培珠接到緊急匯報:采油一大隊11號聯合站附近管道破裂發生漏油事故。
據描述,原油泄漏量很小,事故處置井井有條。“連油帶水也就20(立)方左右。”據介紹,青陽岔的原油油質不好,含水量高達88%,照此推算,泄漏的純原油不足三立方。這是靖邊采油廠首次公開此次漏油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