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光伏發電成本降低,平價上網不會太遠
顯然,我國光伏行業要度過寒冬,就必須設法改善“兩頭在外”的尷尬境地,彌補產業鏈的缺陷。
往上游看,要改變光伏產品受進口多晶硅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大的狀況,就要大力發展高水平的多晶硅原料生產能力。在今年的市場危機中,天威新能源、英利等自己擁有多晶硅加工能力的中國企業,在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上體現出優勢,抗風險能力也強。
下游則更為關鍵。對產能過剩的光伏行業來說,新興產業的美好前景何時兌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規模巨大的國內光伏發電市場何時能啟動。
參與應對美國“雙反”調查新聞發布會的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表示,中國光伏行業的擴張不是為了占領國外市場,主要是為中國市場作準備。“我們也想借此機會呼吁中國出臺對光伏產業發展更有利的政策,尤其是打開國內光伏應用市場。”
長期以來,制約國內光伏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遠高于常規電力。業界普遍認為,只有每千瓦時發電成本達到1元,實現平價上網,發電企業才會有盈利空間,光伏發電的市場才會打開。
如今光伏產業正在經歷的寒冬,卻有可能催生光伏發電的春天。
“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也大大降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反而為實現平價上網創造了條件。”天威新能源總經理高正飛告訴記者,經過這一輪價格雪崩,目前每每瓦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成本已經降到0.8美元左右。“按照目前美國和意大利的電價水平,不需要政府補貼就已經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在中國,離‘1元1度電’的平價上網時代,也不會是太遠的事情。”
天威新能源首席技術官張鳳鳴博士認為,光伏行業的發展,初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補貼,但從長遠看,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是要靠市場價格推動,不能總靠政策。不斷提高產業成熟度,不斷降低產品成本進而降低發電成本,才能不斷拓展國內市場。實現“1元1度電”,將是光伏產業良性發展的開始。
除光伏產品本身的成本以外,以“轉化率”為核心的技術指標,直接影響著發電的成本。轉化率是衡量光伏電池產品的關鍵指標。轉化率越高,單位面積電池發電效率越高,相應的發電成本就越低,對企業來說,產品的市場也就會越好。提高轉化率,考驗的是企業的科研能力。
近兩年,我國企業光伏產品的轉化率從傳統的11%左右,提升至16%左右。今年,天威新能源研發成功的神鳥高效太陽能電池,把平均轉化率提高到18%,創造了行業領先水平,目前已經實現量產。“轉化率每提高1%,就意味著光伏發電的成本可以降低1%。”張鳳鳴博士說。
“經過這一輪暴跌,企業的心態平和了不少。我認為光伏產業從此就將進入低成本競爭的時代。”高正飛說,“我們所有研究的技術進步和工藝改進,核心都是圍繞提高轉化率、降低成本,為春天到來做好準備。”記者 王 煒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