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閨中”的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正待破局。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成品
油價格改革,已基本形成了“大致成熟”的方案。
改革將在現有機制框架內做出“微調”,主要集中在縮短計價周期、改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等幾方面。
按照國家發改委原定的“時間表”,油價改革將在2011年內完成。今年上半年,發改委送批國務院的《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位列第一條。該意見得到國務院批復,并在今年五月底以國發[2011]15號文件轉發至各部委。
鑒于
國際油價正在強勢反彈,發改委內部態度趨于謹慎,價改新方案能否在年底前如期出臺,還面臨不確定性。
“推進成品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態度很明確,市場化、國際化是確定的方向。”國家發改委體改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目前只能說,在各方意見達成一致后,新方案將擇機推出”。
價改進行時
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實行于2008年底。在實行一周年后,坊間即出現發改委將對該機制做出修訂的傳聞。
2010年初,由國家發改委體改司牽頭主持,成品油定價機制新方案制定工作開始啟動。
在形成《意見稿》后,一些業內知名專家被召集在一起,就《意見稿》所列方案提出意見。這些入會專家在開會前,均被要求對討論內容做出保密承諾。
“討論進行了很多次,前期還有油品企業的人參加,后期就減少至僅有專家參加。”某參與意見征求的專家透露,“發改委的《意見稿》上,調整主要集中在調價周期、調價操作方式等方面。大家提了不少意見,總的原則上,要求更加市場化是主流聲音”。
在專家討論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在今年7月再度向國內主要大型石油公司發放了征求意見稿。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內部已就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方案,現行機制的大框架得以保留,僅在社會反應比較強烈的幾個重要問題上做出“微調”。
調價周期縮短是其中之一。按本刊目前掌握的信息:新機制將會把現有的22個工作日調價周期明顯縮短。其目的是讓調價頻率更高,使國內油價更加靈敏地反映國際油價的漲跌變化。
“發改委縮短調價周期的思路很明確。當時討論時,大家提出了14、10、7個工作日等多種方案,10個工作日的呼聲更高一些。我個人看法,10個工作日也相對合理一些。太長了不行,太短了調整過于頻繁也有問題。”前述專家說。
國家發改委2009年5月7日印發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目前尚不明確得是,原規則中4%的變化幅度是否也會做出調整。
另據相關消息,新方案還將增加掛靠油種。原規則中參照的國際油價標準為
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
原油價格,新增加的掛靠油種可能為WTI油價,即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
當前,市場各方意見最集中的,是成品油調價時間滯后、調價幅度不夠等。如果上述幾項改革方案能夠成行,將是對現有機制的較大變革。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認為:縮短調價周期、增加調價頻率是值得鼓勵的改革方向,“這樣有助于更快更及時釋放市場的調價預期,避免國內與國際行情脫軌,減少市場投機行為對市場秩序的干擾”。
爭議定價權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消息一經傳出,即在業界引起強烈爭論。民營石油企業甚至聯合上書,以求在價改博弈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下稱“中商石油委”)會長趙友山表示,縮短調價周期,會對缺乏油源的民營油企帶來較大傷害。
趙友山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成品油流通過程復雜、環節眾多。若走海運,國外最近的港口到我國都需要15天。“如果縮短調價周期至10天,油還在路上走,國內價格變了,很可能會給批發企業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就價改的一些問題,趙友山已上書有關部門,要求考慮到民營企業的實際困難。
在縮短調價周期之外,調價操作方式上可能發生的改變,也是引起爭議的一個話題。
按照現行規則,當國際油價滿足調價條件后,國家發改委參照國內外形勢、市場接受程度等對調價作出定奪,然后上報至國務院審批,獲批后由發改委發布調價令。
而在新方案中,調價將改為按規則“一觸即發”,審批環節將被取消。
在國家發改委前期方案中,定價權下放給
中石油、
中石化等幾大石油公司是備選項之一。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新方案的改革意見為: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每桶40-130美元/桶時,中石油、中石化和
中海油可以按照國家確定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及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求情況自行確定調價方案,發改委不再發文。
出乎意料,該方案不僅遭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的反對,民營石油企業也反對,害怕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社會上對這項改革理解有誤。發改委的本意,不是定價權的完全下發,僅僅是發布權。機制還在,調不調價、調多少,還是隨行就市、機制說了算。”中石油價格商情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在三大石油公司自行調價方案外,有關各方還提出了引進獨立第三方代為發布調價令的折中方案。
實際上,定價權甚至僅僅是發布權,都是一個“燙手山芋”。每一次調價均遭到了較大輿論壓力。雖然發改委一再做出解釋,但外界對油價調整的質疑聲從未停止。
比如,今年4月7日進行了一次調價后,國際油價震蕩走高,國內油價始終按兵不動;但9月初,受
歐債危機沖擊國際油價大跌,按照業內計算跌幅早已超過4%的調價臨界值,但調價令直至10月8日才發出。
發改委對此解釋稱:從國內市場看,為減緩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國家綜合考慮了國內經濟形勢、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了適當調控。
現行調價機制的執行中確有調價滯后、反應緩慢的瑕疵,其核心在于定價機制界定不清、人為因素過多。比如規定滿足“22+4%”的調價條件后,“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一個“可”字,留下了自由裁量空間。
“機制執行不到位是個問題,新改革需要做出修正。是請第三方發布調價令,還是幾大石油公司自行調價,都不重要。機制本身更重要,制定出合理的機制并執行到位,定價就會更多地得到市場接受。”林伯強說。
林伯強進一步表示,現行機制還存在規則模糊、計算方式不透明的問題,比如移動平均價的計算、三大掛靠油種各自所占比重等等。若改由第三方代為發布調價令,這些機制細節都需要透明以接受監督。
國際化誤區?
在成品油價改征途中,市場化、國際化一直是最大趨勢。
中國的成品油價改,肇始于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的重組。此前,國內油價全由政府定價,調價一次則長期不變。
1998年6月,原國家計委推出了參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相應確定國內油價的改革方案,油價嘗試初步與國際接軌。
200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對接軌辦法做出完善,國內成品油價格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當國際油價上下波動幅度在5%-8%的范圍內時,保持油價不變;超過這一范圍時,由國家發改委調整零售基準價。
2008年底,結合公路收費改革和燃油稅改革,成品油價改再度邁步。改革的亮點是提出了“22天+4%”的調價公式。相比以往方案,調價規則進一步被明確,接軌國際程度也更緊密。
在業內人士看來,2008年新機制實行三年來,成績值得肯定:“此前,國際國內油價倒掛曾高達1000元/噸以上;在現行機制下,油價倒掛問題基本理順,石油巨頭意見頗大的煉廠虧損難題有所緩解”。
從目前各方消息看,新價改將會在接軌國際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但亦有一些業內人士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指出,更加接軌國際、更加市場化本身沒有錯,“但在國內石油產業壟斷格局未變之下,強求油價過于接軌國際則很可能是在走向一個誤區”。
“國際油價,本身就存在很多非市場因素。比如資本投機炒作的存在、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動等。什么樣的油價是一個好的油價?并不是說接軌國際越緊密就越好,這是社會上的一個很大誤區。”咨詢機構易貿集團的副總裁鐘健說。
在現行機制中,政策制定的本意是在國際油價波動和國內市場間樹立一道“防火墻”,即對“22天+4%”調價公式的必要非充分條件的限定,調價權掌控在國家發改委手中。
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資料:2008年價改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了16次調整,其中十升六降。若參照國際油價,國內成品油價格應提高70%以上,但實際僅上調了50%左右。
政策制定的這一考量,未能得到社會充分理解,市場經常指責調價是“漲多跌少”、“漲快跌慢”;中石油、中石化則叫苦國內油價調整不到位、煉廠虧損嚴重。
但是,如果新政策響應呼聲、徹底實現接軌國際,價改將會因邁步過大而很易走向誤區。
“國內油價太低不行,中國是出口大國,太低是拿國內油價補貼外國;完全接軌國際,太高了顯然也不合理,應該比西方大多數國家要便宜一些。”鐘健認為,“在接軌國際的大方向上建立一道防火墻,應該有適應國情的中國油價”。
當前,國際油價止跌后回升迅猛,成品油調價窗口有可能在近期再度打開。調還是不調,又將成為政府主管部門需要思量的難題。
新改革如何有效化解這一困境,制定出各方認可的中國油價,業界也在等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