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后中石油首進阿富汗 高價奪標效益待考
中國石油公司的海外擴張版圖上又將添上新的標記,這一次,國字號石油巨頭的目標是阿富汗。
中石油已與阿富汗政府就開發該國油田一事達成了最終協議,援引阿富汗礦產部政策主管賈利勒·朱姆利亞尼的話稱,雙方已經就協議內容達成一致,預計兩國政府高層將分別在兩個月內批準上述協議。
今年9月,在塔利班組織垮臺后阿富汗10年來的首次油田區塊招標中,中石油以高價擊敗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國的競爭對手,成功拿下阿富汗Kashkari、Bazarkhami和Zamarudsay三個油田區塊。
阿富汗官員對記者表示,項目投資額將會非常大,最初兩年的投資至少為2億-3億美元,據悉,這筆投資或將在當地修建一座煉油廠。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阿富汗礦產部資料顯示,此番招標的位于阿富汗北部阿姆河盆地的油田區中共有5個已知油田,
石油儲量僅為8000萬桶,以一噸原油約合7.33桶計算,該油田區塊的資源儲量也不過近一萬噸,只相當于我國渤海油氣儲量的千分之六到千分之七。
然而正是這樣三個“貌不驚人”,甚至處于政局尚未穩定地區的油田,中石油仍舊為此甘冒風險,并在與國外公司的競爭中大打“價格戰”。
公開資料顯示,為順利拿下上述油田,在與阿富汗政府的談判中,中石油同意為該項目支付15%的開采稅,30%的企業所得稅。此外,中石油還需將該項目利潤的70%上繳阿富汗政府,預計在未來10年間,該項目可為阿富汗政府提供近50億美元的收入。
“相比南部地區,雖然阿富汗西北部靠近烏茲別克斯坦相對安全,但整體來說,目前阿富汗的投資環境還是存在很大風險。”石油干部管理學院教授王才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投資回報尚難確定
此前,有媒體將中石油探水阿富汗的投資解讀為“戰略布局”,并指出中石油中標的三個區塊都集中于阿富汗的北部的阿姆河盆地,而該地區又緊鄰我國進口天然氣的輸送管道,因此將中石油高價投資阿富汗的舉動推斷為布局中亞戰略的長遠考慮。
國內一名從事能源戰略研究的業內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中亞天然氣管道與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的氣源雖然起于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與阿富汗北部相距不遠,但由于當地地形情況極為復雜,打通輸送管道需要面臨的挑戰也同樣明顯。
“阿富汗與周邊國家接壤的地區基本上都有山巒屏障,地區間的交通也十分不便,多數運輸都只能通過卡車實現,而且運輸周期也很長。”上述能源專家說。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材料顯示,阿富汗未發現的油氣資源有15.7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16億桶石油和5.62億桶天然氣凝析油。對于這一數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達認為,阿富汗的資源更多的是銅、鐵等礦產資源,而不是油氣資源。退一步說,即使阿富汗預估的油氣資源儲量屬實,油氣開采前景也不是特別樂觀。
據本報記者了解,受國內政權結構的影響,阿富汗政府急需大筆資金發展經濟,而出售該國資源則成了阿富汗官員熱衷吸引投資的關鍵籌碼。
“美國政府在阿富汗國內充當的角色十分重要,因勘探不足,阿富汗主要礦產資源的勘探材料基本上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實際情況如何還有待證實。”王世達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除此以外,上述能源戰略研究專家還透露,在處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善后工作中,美國國防部甚至成立了一個商業和穩定項目小組,以負責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復興計劃,所有項目招標都由該小組計劃并監督。
“阿富汗的情況是十分復雜的,中石油的投資收益如何現在還難以定斷。”上述研究專家說。
高價逼退競爭者
參與此次阿富汗油田區塊競標的國際石油公司只有四家,而中石油的最終勝出似乎還另有隱情。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美國國防部項目組控制了阿富汗北部的自然資源后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方,還在2010年宣布了最新的勘探結果,該結果顯示阿富汗的礦產資源可能達到1萬億美元,并著手設計阿富汗政府對這些資源的招標程序。
一名曾多次代表中資企業參與海外項目投標的高級咨詢顧問向本報記者透露,在國際市場競標中,利潤分割是其產出分享合約的主要條款,而分割標準的制定又取決于多種因素,在石油行業,油田的開采數量、開采技術難度以及所在地區的安全風險等都可能影響分割條款的制定細節。
“不同資源國的條款標準也不一樣,在中亞,政府大約要收走項目利潤的30%-40%,在委內瑞拉等國家,石油企業則必須上繳高達85%-90%的利潤,但在中亞地區,中石油同意向阿富汗政府繳納70%的利潤還是明顯偏高了。”上述高級顧問對本報記者說。
除此以外,知情人士還向本報記者表示,在國際招標中,中石油往往會以高于其他投標者每桶5美元到7美元的價格進行投標,而這種“價格戰”也最終讓一些競標者望而卻步。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美國國防部項目小組主導的阿富汗油田項目招標中,其條款極為嚴苛,澳大利亞能源公司Buccaneer Energy一度有望勝出,該公司答應支付每桶原油收入的10%作為開采權使用費。但相比中石油最后報出15%的開采費,出價排在第二位的Buccaneer Energy公司也最終被中石油所取代。
“在國際市場,項目競標的博弈本身就非常激烈,但歸根到底還是要考慮回報效益,看是否有利可圖。”上述中資企業顧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