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煤、電雙方為蔓延全國多地的所謂“電荒”相互指責之時,央視記者卻在甘肅酒泉的幾個大
風電場采訪大面積的“窩電”情況。截止到目前,酒泉已在方圓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集中布局了32個風電場,總裝機規模達550萬千瓦。有人為酒泉算了一筆賬:目前,酒泉共有風機3773臺套,如滿負荷運轉,每年每臺的效益就是180萬元。
然而,僅酒泉市玉門大唐昌馬風電場今年4至8月的限電量就占了整個發電量的比例43%。也就是說,大唐昌馬風電場如果滿負荷運轉,一年被限的風電就會多達2億多度,折合成5毛2的上網價,其年損失就會有1個多億。而像這樣的風電場,整個酒泉就有32個。此外,由于風電投資很大,每10萬千瓦投資要8到9個億,還要背上利息。
我國早在兩年前就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非
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消費要占15%左右;和2005年相比,單位GDP的碳排放量要下降40%~45%,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再結合我國當前煤、油資源消耗日益增加,用電負荷又不斷加大的現實,按理說,風電的生產本該是越多越好,誰知卻被“限制”,這是怎樣的無奈!其實,內蒙古風電基地在去年就數次出現風電并網在系統負荷低谷時遭遇限制出力的現象,國家電網公司也針對風電上網難問題頻頻表態。能源專家林伯強對此的看法是:“‘車多路少’是根本原因。”
由于電網建設相對滯后于基地建設,盡管作為政府的樣板工程,目前酒泉風電基地雖已擁有110千伏、330千伏和新建成的750千伏等輸電線路,但仍不能滿足目前風電外送的需要。為了保證平穩輸出,很多風機就只好停轉。
近年來,我國風能產業乘風而上,連年實現裝機翻倍增長。風電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開始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風電裝機大國。然而與此相對應,在已確定的我國7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中,多數都沒有建成配套的并網輸送工程,風電產業在經歷“狂飆”的同時,產能過剩、并網困難、棄風現象等“隱疾”也隨之而來,并有加劇的趨勢。
按照規劃,我國將于2020年陸續建成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蘇沿海、蒙東、蒙西等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作為樣板工程,酒泉市先行先試。該市今年年底的風電達到或者將近達到1000萬千瓦。到“
十二五”末發電總量可能要達到800億度。但是這800億度電里面至少有50%是沒有辦法消納的,這就使得
清潔能源一不留神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捧著“金碗”卻沒飯吃,這就是風電的無奈。
其實,風電上網難的問題不僅中國有,世界上幾乎所有風電發達的國家都有類似問題。但問題是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5年實現翻番,而電網的發展卻遠遠落后,這種嚴重的失衡也就加劇了風電的上網難。對于電網企業而言,風電上網的經濟效益不高、運行管理復雜也是影響風電上網的重要原因,業界有人認為“國家對電網企業進行風電場配套電網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按照國家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相關政策,電網企業必須接納并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然而現實是,西北、東北和華北是我國風電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但這些地區又大部分處于電網末梢,是電網建設較為薄弱的地帶。風電上網難就成為必然。
有專家總結說,風電并網難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國家的發展規劃和實際發展速度脫節。由于國家規劃的速度落后于實際發展的情況,這大大影響了電網建設,電網建設的滯后勢必影響風電的上網。第二是機制問題。電網也是企業,提高電網企業的積極性一方面是減少行政約束,另一方面是經濟激勵政策,電網企業在吸納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時也需要有經濟利益,至少是不虧損。也有專家認為,在風電上網技術上,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即便有困難,電網也是可以解決,只要利益得到保證,技術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現在的問題不是去責怪誰,而是大家坐下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風電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落實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電量的問題。早在2009年就出現的大面積的棄風現象,既有負荷需求的原因,也有利益分配的問題。每一個行業的發展、每一種成長都會有煩惱,都不會一帆風順,風電發展的煩惱并非不可逾越,既然問題的癥結在哪已經很清楚,解決也只是時間問題,但要抓緊,因為發展可等不起。
日前,國家能源局審定并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風電產業發展急需的18項重要標準,并于今年11月1日起實施。新的風電標準體系將終結風電發展“大躍進”,推動風電產業實現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的轉變過程。同時,還應加快電網規劃設計,適當加快電網建設,使風力資源不僅能發得出電,而且能送得出電,不要讓電網瓶頸成為風電發展的最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