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多家民營
加油站都在進行降價活動,93#汽油的優惠幅度在0.3-0.5元每升不等。而
中石化、
中石油這兩大石油公司在市區的加油站基本均執行最高零售價。兩大巨頭在北京城區幾乎沒有降價促銷活動。
“石油雙雄”股價坑股民、
油價坑全國老百姓,不停地漲價而絕少降價,對CPI一路走高貢獻頗多。在民營加油站紛紛降價促銷的時候,中石油、中石化何以如此堅挺?我們看到,外資和民營油站數量比較少,市場份額很低,還難以對市場格局造成實質性影響,因此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中石化和中石油自然沒有必要進行降價促銷。而且,這種狀況不局限于北京,在國內其他地區的石油市場上,央企的壟斷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日前出爐的2011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國企占了其中的316席,超過六成,而民營企業僅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透過這份榜單,不難發現,盡管民企盈利能力有大幅度提升,但與央企相比,無疑還是“小巫見大巫”。數據顯示,上榜的184家民營企業營收總和不及排名榜單前5名的國有企業。國企與民企的差距十分顯眼。
而且最近幾年,在一些行業領域還出現了央企不斷擴張、民企不斷收縮的趨勢,人稱“國進民退”。在聯想、海爾和華為節節退縮的當口,類似中糧收購蒙牛、山東
鋼鐵收購日照鋼鐵這樣的戲碼正在上演。國企不斷坐大,國家在安享收益的同時,也需要洞察社會付出的機會成本,比如就業。
中國經濟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中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長速度,主要依賴的就是政府投資支出,而政府投資,最終又要通過國企表現出來。可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業率卻在下降。
就業率是宏觀經濟真正的晴雨表,沒有就業的增加,就沒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不容置疑的是,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央企,為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平穩的發展著實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體制原因,壟斷國企提供就業崗位的能力畢竟非常有限。數據顯示,我國非國有部門承接了全部就業人數的75%左右,而且新增勞動力的絕大部分,也將進入非國有部門。
其實,央企最大弊端的實質就是“官本位”,而一旦染上“官本位”的瘟疫,就必定會與民主法治精神和市場經濟規律格格不入。市場發展的終極走向一定是反壟斷的,看市場化培育較為成熟的美國,連軍工用品都由民企生產。新舊“36條”編織的彈簧門、玻璃門,讓民企對于諸如油、氣等市場蛋糕是永遠看得到,但永遠進不去。
在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央企做大做強的同時,民營中小企業卻遭受重創,破產倒閉不在少數。“
十二五”的主題是經濟轉型,民企的焦慮就是民眾的焦慮。現在的大型國企,多數身處行政壟斷行業,例如鋼鐵、能源和電信,并因此盈利頗豐。然而,這些利潤卻增加了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且對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造成了障礙。如此,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又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