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國家利比亞迎來春天了嗎?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登了一張利比亞的照片,夜色中,幾十位年輕女性為反對派的勝利而歡呼。看到照片上的人笑得那么暢快,我們理應為利比亞人民高興。他們終于推翻了卡扎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不過,春天真的就那么容易到來嗎?想想又覺得有些悲觀。那些年輕女性現在最應當呆的地方,或者在家里與親人們一起享受著下班后的快樂;或者是在工廠里勤奮地工作著,她們生產的產品被送往世界各地的市場。
卡扎菲沒有把這些給她們,接下來的新政府能把這些給她們嗎?卡扎菲的經濟靠的是石油,新上來的反對派靠的也只能是石油。而利比亞的問題恰恰就出在因為有太多石油。換個更直接的問題,利比亞的關鍵在于,它未來是否可以在全球生產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年前,美國《時代》周刊曾發表過一篇題為“方寸天地,意義重大”的報道,講述了一位在深圳打工、為美國人縫制衣服的中國農村姑娘劉莉的故事。報道說,從許多方面來講,未來對中美關系最為重要的人物不是賴斯、拉姆斯菲爾德,也不是美國的其他什么領導人,而是像劉莉這樣的人。劉莉不打算一輩子縫衣服,她希望在兩年內攢夠錢去學習深造,以便將來找到更好的工作。
從這位中國女工身上,人們看到了中國崛起的動力所在。在筆者現在工作的東南亞國家,當前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制鞋廠、縫衣廠的女工們在辛勤地工作著。她們可能活得比利比亞的婦女要累,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站立起來,還非得經歷這樣的累不可。
是的,利比亞有石油,那些女性可能不需要像中國或者東南亞國家的女工一樣,去艱苦創業。因為有石油,反對派也很自豪,勝利讓他們可以拿石油去要挾那些過去沒怎么支持過他們的國家,獎勵那些用大炮飛機火熱地支持了他們的國家。但他們想過沒有,只靠玩石油是玩不出一個“民主國家”的。
中東地區那么多有石油的國家,沒有哪個走上普遍富裕之路,沒有哪個真正成為發達國家中的一員。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石油,而是有太多的石油。
利比亞是個產業單一、依靠出售優質原油收入來生存的國家,大筆的石油美元讓他們可以從容地雇用外國人去做利比亞人不想做的工作。利比亞人口有600多萬,可從今年2月到8月,光是離境的外勞就有66萬,加上仍然呆在那里的,據說有100多萬,真不知道利比亞人自己還做什么工作。這樣的結構決定了利比亞經濟的不可持續性。
其實,關于石油國家的問題,早就有很多西方學者都論述過。過分依賴石油的國家無法形成比較完整或多樣的產業體系和社會分工,進而無法形成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民主體制。
民主是美麗的,而工作著更美麗,無論誰是未來利比亞的領導,最需要做的恐怕只能是,通過合理分配,讓石油美元轉換到制造業上去,使經濟結構逐漸平衡。但是,這需要讓更多的人走進大學,走進工廠,或者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簡單重復的流水線上的工作。這不是一場革命就能輕易改變得了的。“這樣的興高采烈能持續嗎?”這就是《經濟學家》雜志那篇文章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