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公眾對易漲難跌、漲快跌慢的成品
油價格總是罵聲不斷。
近日的焦點是,國內航油價9月1日起下調115元/噸。但直到6日,國內各航空公司才將燃油附加費下調10元。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8月1日航油價上調后,同樣的這些航空公司次日即上調了燃油附加費。
航油漲價時燃油附加費同步上漲,航油降價時燃油附加費下調卻要延遲5天,航空公司對漲價降價的不同態度,自然再次點燃公眾怒火。
雖然有權威人士隨后出面解釋,稱政策制定有一個過程,不可能完全同步,但此說法非但未能滅火,反倒成了火上澆油。畢竟,我國上月就實行了航油“一月一調”、燃油附加費隨之波動的改革(此前航油價調整是與國內汽柴油價格調整同步),按說燃油附加費隨航油價格波動的機制已經形成,怎會還有漲價無政策制定過程、降價卻有政策制定過程的問題存在?
說穿了,這正是各航空公司對下調燃油附加費不情不愿、觀望的結果。
今年燃油附加費已連續上調4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今終于下調,本是順民意得民心的一件大好事,卻讓航空公司弄得一地雞毛,公眾有氣很正常。但仔細研判會發現,公眾的怒火未必都是沖著燃油附加費去的,更多的還是不滿汽柴油價格漲快跌慢、漲多跌少后的借機宣泄情緒和圍觀,是“無直接利益沖突”的表現。
資料顯示,2009年新調價機制實施后,中國14次調整
成品油價格,其中下調僅4次,從而導致國內汽柴油價格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甚至高過美國。在中美人均收入相差懸殊、國內物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高油價讓消費者乃至全體公眾苦不堪言,民怨甚大。
而讓公眾更焦慮的是,2011年以來,
國際油價頻繁大起大落,國內成品油價格卻僅在2月和4月兩次調價,還都是漲價。尤其進入8月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下挫,但有關方面仍以“暫未達到下調國內油價條件”為由不予調價。如今,國際
原油價格企穩回升,國內成品油調價已有落空之勢,這讓公眾大失所望。
相對于民意對油價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憤怒、失望,學界和媒體更多是在理性探討原因。此前就有媒體指出,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如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過長、±4%的國際油價變化范圍有利漲價不利降價)和不透明,是造成油價內外差別和公眾不滿情緒的根源所在。
回到此次航油和燃油附加費調價上,雖說公眾不滿,但反過來看,各航空公司最終還是下調了燃油附加費,這說明“一月一調”的定價機制改革取得了效果,新的定價機制發揮了效力。
據說,“一月一調”的定價機制改革是向新加坡“看齊”。而在新加坡,汽柴油價格幾乎每周都有變化,由于變化太頻繁,漲跌幅度變小,公眾不會刻意關注。航油價格調整都可以參照新加坡,汽柴油價格調整可否也同樣參照呢?
中國的發展已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既往重物輕人的成品油調價機制,已與這一要求格格不入,及時理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是公眾的訴求,更是國家發展轉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