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化工”作為高能耗、高污染的代表,在長三角地區一系列關停并轉措施下,已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
為了讓“小化工”徹底“死亡”,長三角地區環保、規劃、工商、稅務、金融、海關、電力、供水等部門,通過專項檢查、規劃限批、吊銷執照、提高放貸門檻、加強稅務檢查和處罰力度、實施進出口限制、斷電斷水等手段,迫使規模以下小化工生產企業關停。2007年江蘇共關閉“小化工”1934家,其中太湖流域關閉1197家,今年將再關閉 “小化工”1162家。
整治“小化工”措施得力
2007年初發布的《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
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將加強化工產業引導,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限制新建傳統精細化工生產企業。督促技術裝備簡陋、‘三廢 ’排放較多和治理不到位、安全隱患突出的企業認真進行整改,對整改無望的企業要堅決關停”。矛頭直指小化工企業。
除了關停并轉已有的小化工企業外,長三角地區還大大提高化工企業的準入門檻,從源頭上禁止小化工企業的進入。
蘇州市制定《蘇州市產業導向目錄》,進一步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把排污總量指標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2007年1~10月份,全市勸阻、拒批項目550多個,總投資額達215億元。
南通市最近出臺《市政府關于加強新建化工項目管理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嚴格禁止其他地區淘汰的技術水平低、污染重的小化工項目轉移到南通市。”
長三角工業增長方式需改變
熟悉長三角發展歷史的人知道,“小化工”曾在長三角的發展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鄉鎮經濟就是依靠“小化工”帶動起來的。但隨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小化工”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據了解,在南京,小型化工企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只占全市工業經濟的5.6%,稅收只占4%,僅僅拉動1%的就業,可它們帶來的污染負荷卻高達20%~50%。溧水一家小化工企業的揮發酚排放量居然超過揚子石化。小化工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區域內老百姓的生活。在無錫宜興市周鐵鎮,大小河流什么顏色都有,有時一天還要換好幾種顏色……長三角地區的各級領導干部深感只有抓緊進行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產業升級已經開始
新年伊始,在江蘇省委全會上,明確提出要從四個方面,即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產業集中度、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入手,致力于產業升級。
去年下半年,深港國際服務外包基地、江蘇文化創意產業園、無錫新區創新創意產業園、江蘇基礎軟件產業園等紛紛在無錫落戶。在上海和浙江,許多地方開始鼓勵工業企業為現代服務業騰地、讓道。上海盧灣區用“騰籠換鳥”的辦法,對區域內老廠房進行
二次開發,改造成服務外包產業園,吸引國內外知名服務外包企業入駐,把工廠變成了“辦公室”。浙江紹興在積極制定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的同時,還提出了“鼓勵工業企業騰地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