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溢油事故不但引發了中國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也吸引了外國媒體的高度關注。事故自公開以來,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英國《金融時報》、福布斯網站等西方知名媒體均進行了報道。一起發生在中國內海的溢油事故為何引起多方關注,筆者參閱不同媒體報道發現,原因不外乎兩類:一是去年美國墨西哥灣剛發生大規模溢油事故,理賠尚未結束,媒體關注仍在;二是本次溢油事故發生之后一個月,中國國家海洋局才公布消息,而中海油則近乎失聲,由于中國政府在非典、松花江化學污染等事件中屢次爆發公關危機,外媒集中火力再次對政府部門“企圖瞞天過海”的做法進行了批判。
能源論壇網站文章指出,與BP公司發生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故相比,渤海灣溢油情況可能并不嚴重,油田作業方康菲中國公布的數字是1500桶,而墨西哥灣事故規模在百萬桶以上。此外渤海灣儲油層地質結構也遠比墨西哥灣簡單。不過無論是康菲中國還是中海油都是不停淡化事故影響。“盡管兩家公司并非想掩蓋事實,但肯定不會心甘情愿提供大量且詳實的信息。而且兩家公司還毫不回避淡化事故影響這個事實。”
多數報道都對國家海洋局行動遲緩和信息不對稱表示不滿。《衛報》報道稱,作業的公司6月4日就發現了溢油情況,直到6月21日才有風聲通過微博傳出,等到政府公開消息,已經是兩周之后的事情了。“國家海洋局7月5日表示,中國首次發生海床溢油,水質已經下降到四級中的最低一級。但信息仍然很籠統,涉事公司也不回應采訪。盡管中海油稱溢油‘基本得到控制’,但溢油量和對海洋生物以及海岸線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卻沒有任何數據。”
福布斯網站文章干脆以《要想知道如何掩蓋溢油事故,就去問中國》為題,論調尖銳。文章作者認為,中國方面在本次事故中表現出的態度還不如去年中石油大連港(601880)爆炸溢油事故時開放,“是一種倒退”。“當然去年溢油發生時伴隨著劇烈爆炸,不可能掩蓋。今年中國方面卻故意掩蓋了事故。”文章中諸如“撒謊”、“狼來了”、“替罪羊”這樣的詞匯比比皆是,不但直言康菲中國在溢油發生當天即6月4日就向國家海洋局通報了情況,更比較說康菲在蓬萊油田的合作方中海油直到7月1日仍未向公眾公布任何消息。文章為國家海洋局將事故責任方定為美國公司康菲而叫屈。出于不同立場,筆者不敢茍同上述觀點,但中海油是否能夠免責確實是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外媒在為自身輿論尋找論據的時候,均提到了《環球時報》英文版的一篇社評。這篇社評大膽設問,為何政府與企業間的關系如此曖昧。“我們不禁懷疑:國家海洋局到底是為了防止發生大型災難設立的國家機構,還是只是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國家海洋局6月份就知道事故發生,一個月后才公開消息,這種做法不可接受。”由于《環球時報》擁有的官方背景,因此這樣的表態無疑說明了政府對外界指責“官商勾結”的情況是敏感的,而且也并非一個忌諱的話題。
能源論壇網站下結論說,渤海灣溢油事故能否改變中國石油(601857)生產的生態,尤其能否加強政府對國內采油業務的監管,還有待觀察。“中國石油公司的國際形象對國家而言更為關鍵。”言外之意,中海油要成長為國際性的公司,還應勇于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衛報》報道指出,掩蓋工業事故的做法在其他國家也時有發生。2009年到2010年在北海海域,歐洲和美國公司鉆井引發的油氣泄漏事故未被公開的多達100多起。衛報記者舉例說,中國也有不光彩的過去。“2005年政府也曾拙劣地掩飾中石化松花江污染事件。數百萬居民被告知停水,原因是管道日常維修。后來被證實是個彌天大謊。一度引起媒體的一片嘩然,政府因此承諾對監管機制進行改革。6年后,并未見多大改變。政府和國有石油公司在污染發生后,第一反應仍然是封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