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中石油花費百億美元成功拿下伊拉克魯邁拉油田開發項目,僅一個月后,又以33億美元全額收購了哈薩克斯坦一家油氣公司,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中石油在北非又有意以50億美元買下殼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亞的油田。
除中石油以外,中石化、中海油也在這期間大舉擴張,中石化72億美元收購瑞士阿達克斯石油公司三個月后,中海油又從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購入其所持的美國墨西哥灣4個勘探區塊權益,一舉插入美國后院。
“金融危機爆發后,資源石油國收入下跌,資金壓力加大,這在客觀上為中國石油公司擴展上游資源提供了條件,但同時存在的投資風險也不容忽視。”上述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人士說。
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公告顯示,2009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購占據了全球并購買賣的13%,本報記者從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獲取的資料也披露,2010年,三大公司大規模的并購行動金額超過300億美元,約合近200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購的20%。
“針對目前我國石油公司海外投資的情況,忽視利潤、盲目擴大規模的現象應該引起重視,對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督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國資委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二、海外收益存爭議
截至目前,中國石油企業已經在全球近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油氣項目100多個,單從投資范圍和橫向幅度來看,這樣的點面組合堪稱規模。
與此同時,隨著三大石油巨頭近20年在國際市場的縱橫捭闔,其企業資產也如雪球般不斷放大。
“如果僅從企業的運營規模來看,毋庸置疑,中石油全球市值最大,中石化是亞洲最大煉廠,中海油也發展迅猛,但從銷售收入、凈利潤等方面來分析,中國石油公司與世界綜合能源巨頭的差距就太大了。”中海油一名專家對本報記者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中石油的銷售收入僅為埃克森的32%,凈利潤更是后者的幾十分之一,同時,中石化旗下煉廠的設備裝置與一流煉廠也存在較大差距,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國際油價超出承受能力,中石化則不得不面對巨額虧損。
而除了三大石油公司賬面數據與實際利潤相悖以外,其在海外的投資效益也是諸多業內人士提出質疑的另一大詬病。
本報記者綜合獲取的數份統計數據,雖然近十年內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原油權益實現了從1500萬噸至7000余萬噸的成倍式增長,但其整體效益卻依舊缺乏說服力。
“既然是國家石油公司,就應該為國家的石油供應,以及戰略儲備做出貢獻,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石油公司拿回國內的石油無法和高昂的成本等同起來。”全國工商聯民間石油商會前秘書長王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針對三大公司海外原油收益較低的爭議,一名多次參與海外油氣田談判的企業高管則向本報記者透露,名義上獲取石油資源是國家的一項戰略政策,政府也會為石油企業提供強大的財政及政策支持,但隨著石油企業自身財務實力的壯大,石油公司追逐利潤的單純企業行為也就越發明顯。
“比如在蘇丹南部的原油,大部分都銷售給了日本、韓國等國家,這些都遠多于運回國內的數量。”上述企業高管說。
“就中國石油公司海外原油如何處理問題,目前業內也存在爭論,一方認為拿回來的太少,另一方則認為可以根據運輸成本等因素考慮在國際市場銷售,換取利潤,這種爭論持續至今。”曾興球對本報記者說。
在國內石油安全議題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大部分業內人士均表示,三巨頭理應在確保國家石油供應的前提下再尋求企業自身利益。
“美國政府對其石油公司就有明確規定,在確保國家石油儲備達到一定標準后才允許石油公司遵循市場經濟法則,拿出一定比例的石油進行交易,除了九大石油公司外,美國全國還有幾千家獨立運營商,他們都必須為戰略石油儲備做出貢獻。”王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