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存在體制障礙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國家,進行未開發空間的研究和探索,阻力或者說障礙主要在哪里?
秦大河:從南極科考的管理方面來講,海洋局目前在進行直接管理。坦率說,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更多的是參加國際上組織的南極科考活動。當然,國內相關部門組織的活動,我也參加了一些。在中國歸部門管轄,里面就有很嚴重的體制弊端。比如我們建立了南極科考站,但科學研究顯然不僅僅是建立科考站就能解決的問題。過去這些年,我們國家為此也花掉很多的錢,但卻沒有拿出一個一流的能夠與國際接軌的科學研究計劃。
汪品先:過去我國因為太窮,就沒有進行深海海底的探測和研究。這個跟航天一樣,是窮了玩不起來的一門高技術。另外,黃河流域產生的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對深海沒什么興趣,所以在意識方面,我們國家也不重視對海洋的開發和研究。現在經濟好了,領導們也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原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陸地大國,比如世紀壇上,就有領土有多少,但對海洋卻沒有什么概念。
原來我國對海洋的研究實際上是海洋的海面概念,僅限于捕魚和航運,都在海面上進行。從來沒有海底研究的基礎,所以與西方差距大。海洋平均深度達到3800米,我們的海底技術從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更多的是從民用角度在找海底資源。現在從經濟角度講,海底令人關注的還是石油。
必須更多參與相關事務
《瞭望東方周刊》:與西方相比差距怎么樣?
汪品先:中國原來沒有資格去做,沒有技術,沒有手段,但現在我們正在推進。我們不僅是一個海洋大國,還要做一個海洋強國,希望國家能像重視太空那樣重視深海海洋研究,早日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海洋探索水平。中國這幾年很難得地對海底開發給予了很大關注。
日本地震之后,計劃在東太平洋地區的海底建立相應海底光纜,將儀器放到海底。這樣,板塊有動靜就會提前知道,可以從海底觀測地震以及海嘯等情況。與西方相比,我國在海上的技術比較落后,技術差距非常大,國家也在推動這個事,希望國家能下決心,花十年時間,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比如我們和鄰國日本的差距就很大,日本就是海洋立國。
劉振興:和西方相比,我國只是空間大國,但不是空間強國。我們的目標就是從空間大國迅速發展成空間強國,就可以和國外比了。
秦大河:建立科考站顯然不能解決科研的問題。現在,南極是一個國際上的科學競技場,是各個發達國家展示自己科研實力的舞臺,但目前我國在其中卻沒有多少發言權。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對未開發空間的探索應報以怎么樣的期待?
汪品先:中國應該更多參與未開發領域的事務。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海洋領域特別是深海領域的重要性。當然,國際上的形勢也逼著你必須重視這些領域和空間的研究和開發。我國正在做一些工作,其中很可能要在海底建立觀測網。我們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相關實驗。估計將來不久可能會為此立項。就在這幾天,我國由“向陽紅09”所帶的“蛟龍號”已經開到太平洋進行實驗,載人深潛器有望下潛到5000米深的海底,沖擊新紀錄。
秦大河:現在國際上南極科考的水平還是很高的,比如南極的氣候、環境、礦產資源等。但中國人參加得不多。希望中國有更多自己的相關科考活動,能夠更多用合適的專家進行研究。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作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國,我國還是應該為南極的科考和研究做出更大貢獻。
劉振興: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進行深空探測。兩次月球探測活動的圓滿成功使我國突破地球外天體環繞探測關鍵技術,研制了探測器、深空測控網、運載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單元,也建立了配套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為后續任務和深空探測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這只能說中國已進入世界深空探測大國行列,但還算不上深空探測的強國。如果將來我們能做一些其他國家沒有做過的深空探測項目,才能有資格說我們進入了深空探測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