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的形勢也逼著你必須重視這些領域和空間的研究和開發
從兩極、深海、深層地層到月球,那些目前看起來還無法給人類帶來直接利益的空間,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爭奪。中國對于這些區域的探索水平如何,又應以何種態度應對?《瞭望東方周刊》就此問題采訪了相應領域的多位中科院院士。
他們分別是: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曾主持在南海中國海區的首次國際大洋深海科學鉆探。汪品先近年來重點進行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強調地球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他目前是一項相關領域“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同時擔任國家重點學科“海洋地質學”的學科帶頭人。
秦大河,地理學家,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他長期從事冰川和極地研究,多次組織南、北極和亞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并在1989年徒步橫穿南極大陸,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
劉振興,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他提出的“地球雙星計劃”是由兩顆衛星運行于目前地球空間探測衛星尚未覆蓋的重要活動區。“地球雙星計劃”與歐洲“星簇計劃2”的4顆衛星聯合探測,這是中國第一次以自有空間探測項目同發達國家進行高層次、實質性的對等合作。
這些未開發空間的權威研究者們認為,中國應該更多和平地參與這些領域的開發和研究,不僅要做空間、深海等領域的大國,同時也應該做這些領域的強國,在國際上掌握更強的話語權。畢竟,它們對全體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發展、循環都有著無法預知的影響。
對于今日中國而言,資金已不應該成為約束這些探索的原因。而對于未開發空間的態度,考驗著一個國家的遠見。
中國水平仍屬落后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深海、北極、太空等未開發空間,中國目前的研究情況如何?
汪品先:從科學的角度,我國以前對海洋的了解很少,對深海海底了解更少。現在慢慢意識到深海海底資源的重要性,特別是深海海底對整個地球環境的影響都特別重要。日本新近在太平洋海底發現了大量稀土資源,儲量比陸地還多,這樣就可以避開對我國稀土資源的依賴。我國早就提出要在深海海底尋找錳結核,但到現在都沒開始操作。
更重要的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人類發現地球上有30%的生物是在海洋底下的,它們就生活在海底的石頭和泥巴里,不靠光合作用,不靠太陽的照耀,雖然速度很慢,但都參加地球的碳循環。這些我們之前都沒有了解,最近國家正在想辦法去進行操作。
劉振興:1997年,我們提出來的“雙星”計劃就很有影響,得到國際空間界的關注和響應,歐空局也提出與中國雙星計劃合作。
國務院正式批準“雙星”探測計劃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歐空局在巴黎歐空局本部簽署雙星計劃的合作協議。中國“雙星”計劃與歐空局的“星簇衛星” 配合,第一次形成地球空間的“六點探測”。“雙星”計劃的赤道區衛星已于2003年成功發射,極區衛星也在第二年發射成功。這個計劃對我國空間物理研究和空間天氣的預報都有很大的意義。
秦大河: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南極建了科考站,也組織過一些針對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但從資源利用角度來講,現在如果說哪些可以利用了還為時尚早。
《瞭望東方周刊》:一些國家在這些未開發空間的研究上投入大巨大的資金,目的何在?
汪品先:這里面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以前一桶石油幾美元,花費大量資金到深海去采石油肯定不劃算。但現在石油價格漲到了100多美元一桶,這個價格到海底去開采當然劃算了。現在國際上對海洋島嶼的爭奪,根本上是對海底的爭奪。按照《國際海洋公約》,島嶼周圍200海里是專屬經濟區,所以,吵來吵去就是為了爭奪海底資源。
海底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很多影響,比如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導致溫室效應,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發現了海底冒出氣體,跟所謂的可燃冰有一定關系。除了資源方面,海底的壓力以及溫度會發生變化。在地質歷史上就有海底氣體大量排放出來的證據,結果對地球溫度造成一定影響。
我們所接觸的地球,里面往外排放出來的氣體有多少我們還不太知道。比如其中包含的甲烷氣體,如果利用得好就是非常有價值的燃料。但如果利用不好,就很可能產生災害。
地球里面的碳比地球表面上要多得多,但這些碳的具體作用,我們還不太知道。這些碳跟人類的關系我也不太知道。到地幔里面,這些碳就變成了金剛石,如果能利用起來,那就太好了。
秦大河:南極有巨大的冰蓋,有豐富的資源,有多種生物。在冰蓋里面,有大量古代的環境環境以及氣候記錄。比如現在就知道一些十幾萬年以前的環境和氣候情況,但更長時間的狀況就不是很清楚。從全球的氣候變化也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全球變暖、海平面的變化,還有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全世界的生態環境。
劉振興:空間科學方面,我們國家正在不斷發展,這個也是民眾喜歡看到的。最基礎的,比如說天氣預報,也會影響到每一個民眾的生活。比如航天事業,必定會對未來帶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