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使“獲取資源的誘惑”增加
截至目前,有關北極的爭端都是以和平方式解決。但英國《衛報》援引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斯塔夫里迪斯的話說,“全球變暖可能在今后令局面徹底改變,獲取資源的誘惑將大大增加”。
美國研究人員預計,最早到2030年,全球變暖可能讓北極地區的海冰融化,因此更容易通航和勘探資源。而航道之爭也是北極之爭的主要內容之一。
俄《導報》報道稱,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2008年初,北極永久冰凍面積幾乎減少了一半。北部高緯地帶經濟活動的難度近期將減弱。這使得北方海上航道通航的前景更值得期待。從鹿特丹到橫濱經北方航道的線路長13600公里,比穿越蘇伊士運河短三分之一。
路透社援引海軍科學家的預測說,北極從本世紀30年代中期的夏季開始將有1個月的無冰期,在本世紀中期左右將有2至3個月的無冰期。更少的冰意味著俄羅斯和阿拉斯加之間56英里寬的白令海峽有一天可能會媲美波斯灣及其他海洋航路。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今年5月報道稱,美國和加拿大外交官已經重新開始就加拿大北極地區航線的航行權展開爭執。這條航線可以縮短航行時間,節約長途油輪的航運成本。
在反信息封鎖網站維基解密公布的外交電報中,美國外交官之間的信件往來顯示,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北方國家一直在蠢蠢欲動,以確保得到航線使用權以及獲取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蘊藏的便利。
目前,人們所指的北極航道主要包括“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
東北航道之爭主要發生在俄、美、歐盟等國之間:俄羅斯堅持對北極東北航道的控制,而歐盟和美國以及日本則提出在個別航段享有無害通過權和自由通行權。西北航道之爭主要發生在美加之間:加拿大主張西北航道屬于加拿大內水,而美國則堅持西北航道屬于國際通道。
在圍繞北極的爭奪中,各國除了舉行軍演、部署部隊等“展示肌肉”的舉動之外,還盡顯靈活務實的外交手段。
其中一個例證就是,今年6月,俄羅斯和挪威首次交換了巴倫支海和北冰洋劃界及合作條約的批準文件。根據該條約,兩國爭議地區86萬平方公里水域歸俄羅斯,51萬平方公里歸挪威。條約還允許兩國在17.5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北極大陸架開發油氣田。《俄羅斯報》稱,兩國外長都證實:放棄此前確定的石油天然氣開發禁令的時機已經到來。
而多數環北極國家也意識到,與其無休止地爭吵,不如抓緊機會制定游戲規則。
北極理事會今年5月舉行了外長會議,會議通過了一份規定理事會觀察員權限和義務的文件。俄外長拉夫羅夫對媒體說:“我們通過的文件中特別寫明,極地國家---也就是北極理事會的8個成員國---對這里的事務擁有特權。”
北極理事會1996年9月成立,其宗旨是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促進該地區在經濟、社會和福利方面的持續發展。其成員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加拿大、美國和俄羅斯。
俄《生意人報》稱,極地俱樂部的入會標準和觀察員義務是相當苛刻的,比如必須承認北極沿岸國家在北極地區擁有主權,而其權利則相當有限。它們只能為理事會各工作組的活動提出建議,提供科研、資金方面的支持。
《生意人報》預計,將來北極理事會的建議會逐步擁有更大的效力。理事會將在挪威設立一個常設秘書處。上述決定實際是要將北極理事會變成一個決定該地區命運的“北極政府”。
目前,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波蘭和西班牙等。中國、意大利和韓國是臨時觀察員。法國《世界報》稱,中國要求像法國等六個國家一樣成為北極理事會的常駐觀察員。
據共同社報道,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了北極可能變成中國地緣政治利益區的假設。它的理由是: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外貿,這迫使其尋找縮短運輸路線的辦法。如果關于夏天可以快速通過北極的預言得到證實,那么中國不會放棄這個新的機會。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援引俄國家能源安全基金會主席西蒙諾夫的話說,中國對經過俄羅斯北極沿岸的北極航道特別感興趣,使用這條航道可以把貨物從中國運到歐洲。但俄羅斯一直認為北極是自己的勢力范圍,不想讓更多國家參與。
西蒙諾夫說:“不僅僅俄羅斯這樣想,我認為環北冰洋的加拿大、美國、挪威和丹麥也都持這種立場。這些國家認為,北極的利益應該在它們之間分配。但中國等國當然希望在北極事務方面擁有更多發言權,因此同中國發生爭吵將是不可避免的。”
另據俄《觀點報》去年10月報道,俄海軍總司令維索茨基說,一些未加入北極理事會的國家開始密集地向北極滲透,并通過各種手段確立自己的利益。這其中包括與挪威簽署了開發北極區協議的中國。他說:“我們了解中國現在的經濟和基礎設施情況。它是一個厲害的角色。”
而俄副總理伊萬諾夫7月6日表示,中國可能在2013年獲得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地位。他說,北極理事會決定在2013年研究有關新成員加入或授予其他國家觀察員地位的問題,主要條件在于尊重北極國家的領土權利和主權。“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可以在接受這些條件后得到觀察員地位。我不覺得這有什么奇怪的。”伊萬諾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