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23日警告,世界急于開發和使用燃料乙醇,這正造成玉米和其他糧食作物價格上漲,可能造成水資源短缺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并可能導致貧困人群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與糧爭地”,制造燃料乙醇的最大擔憂在于“糧爭地”2007年美國25%的玉米收成變成了燃料乙醇,受大量糧食被轉變為燃料乙醇等因素的影響,世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
一度被認為是全球變暖救星的燃料乙醇,由于主要產自農作物,最近背上了導致饑餓和“反人類”的罪名。研究人員按照美國實行替代能源計劃的目標作了測算,如果到2030年,全美1/5的汽油被燃料乙醇取代,對美國以及國際社會發展的影響將相當嚴重。燃料乙醇看似能夠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事實是,人們不過采用了紙包火的伎倆,用“糧爭地”的方式代替石油。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專家讓•齊格勒認為,農業作物應該首先被用來應對饑餓現象,用玉米、木薯用于生產燃料是“絕對的災難”,這樣利用耕地是“反人類的罪行”。英國《衛報》前不久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用糧食生產燃料乙醇已經在一些地方造成了饑荒,例如非洲國家斯威士蘭 40%的人口面臨著食物嚴重短缺的問題,這與該國政府決定用主要農作物木薯制成燃料乙醇并出口有關。
在糧食與石油孰輕孰重的問題上,需要我們作出選擇。然而,如何破解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發展”與“資源”之間矛盾,卻需要我們用更長的時間來求解。換句話說,是犧牲玉米、木薯等農作物來滿足人們對燃料的需求,還是犧牲環境來解決世界的饑餓問題,無論怎樣,似乎都不是最好的選擇。燃料乙醇的新一輪發展熱潮剛開始時,一些對糧食安全較敏感的國家和研究者就擔心發展燃料乙醇可能對食品價格帶來的影響。隨著國際糧價的大幅上漲,更使這種擔憂變成現實。
當前,一場世界性的食品價格上漲正在悄悄到來,并已經逼近30年來最大年度增幅。2007年,國際市場幾種主要糧食的價格明顯上漲,例如美國小麥出口價每噸上漲50多美元,全年漲幅31%;玉米出口價每噸上漲60多美元,漲幅70%。雖然糧價上漲背后的因素十分復雜,但短期來看,燃料乙醇工業被許多人認為是導致糧價上漲的直接原因。大量玉米用于生產乙醇,使美國玉米出口減少。美國的玉米產量占世界的40%,出口的玉米占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 70%,其出口量減少會對全球玉米行情產生重大影響,并波及其他糧食和食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糧價與我國糧價之間將會產生相互影響。我國是在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糧價帶來的通脹壓力同樣引人關注。我國的食品價格水平也正在以高出其他商品價格兩倍多的速度上漲。由于近年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處于歷史高位,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糧食產品用于替代能源的生產,生物能源產業方興未艾,這是玉米等糧食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也是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國的國情與美國、巴西的國情不同,這些國家有著豐富的耕地和水資源,它們可用50%的玉米儲備來生產燃料乙醇,而在我國卻無法辦到。玉米被作為燃料乙醇的最主要來源,需求量持續大幅度增加,加劇了供需缺口。例如2003年我國燃料乙醇年產僅有7萬噸,近幾年一路飆升至2006年,已達到年產100萬噸。市場上玉米價格猛漲,燃料乙醇生產遇到了與民爭食的問題。為了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國內可耕土地已經筋疲力盡。因此,用玉米、油菜等農作物替代能源,可以研究,但不宜大力推進,因為我們不能餓著肚皮開汽車。
雖然燃料乙醇代替石油一直被視為有可能替代汽油的的燃料,人們希望通過使用燃料乙醇代替石油。但是就國家糧食安全角度來說,燃料乙醇代替石油無疑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倒退。特別是我國發展燃料乙醇不具有優勢,因為從能源替代戰略來說,10%燃料乙醇替代成品汽油不足以解決我國能源問題,而20%甚至更高的燃料乙醇,則不可避免地要更大規模地使用糧食,而大規模用糧食生產燃料乙醇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為了不出現車與人爭糧食的局面,我國燃料乙醇生產必須另辟蹊徑,不能繼續擴大,甚至應該逐漸減少糧食生產燃料乙醇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