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正觸動市場各方極度敏感的神經。
國際高油價的影響,必然最終傳遞到國內,石油石化企業首當其沖。那么,高油價是否意味著高利潤?高油價對石油企業有哪些機遇和挑戰?高油價下石油企業應如何應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與有關專家進行了探討。專家認為:高油價仍是一把雙刃劍,但利弊已并非摻半。只有正視高油價并積極理性應對,才能最終化潛力為優勢,變挑戰為機遇。
利弊共存,挑戰大于機遇
在完全市場化條件下,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存在某種“聯動”,但與世界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也對原油或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控,其結果是這種聯動更多地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國際油價高企,最終將影響國內石油企業。
從有利的因素看,高油價的直接表現是油田企業收入增加,進而能集中優勢在勘探開發、科技等領域進行更有效的投入,以獲取更多油氣戰略發現,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同時,油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必將更好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企業發展空間和社會環境將得到鞏固、拓展。
高油價下,石油企業的投資會隨著價格的上漲而實現收益增加。而且,油田部分原無效作業與開發會因為油價上漲而“演變”成有效。高油價下,很多原來因為成本壓力等因素得不到有效開發的油氣藏被“盤活”。另外,高油價將促進企業節約能源消費,提高能源利用率,這無疑有利于緩解供需矛盾。
但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高油價下也帶來更多的挑戰。
——從經濟層面看,國際油價上漲將降低國內生產總值,并可能打破貿易平衡。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曾測算,油價上漲50%,將使實際GDP總量減少0.137個百分點,并造成人民幣貶值,從而使進口商品昂貴,出口商品便宜,由此減少中國實際收入。
——國際油價上漲,將加大以石油為燃料或原料企業的成本。高油價直接導致我國支付原油采購成本上升,這最終將“分攤”到國內各行各業,從而降低行業利潤,延遲國內投資額。
——油價上漲促成石油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政策發生變化。高油價下,政府要調整行業間的利益分配關系,相應出臺一些對石油行業來說可能“偏緊”的政策。
2006年以來,我國開始對石油企業征收與國際油價緊密關聯的特別收益金,國際油價的上漲,特別收益金也就越多;2007年,我國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電信、石油石化等行業開始上繳企業紅利;2008年開始,資源類稅費將調整,預計石油公司該項支出將提高4到5倍。
——隨著油價上漲,國際上消耗石油的產品成本將上漲,拉動產品價格升高。而國內成品油價格在“管制”下,消耗成品油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基本不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中國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存在價格優勢,這勢必造成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從而拉高成品油需求量,企業供應壓力加大。
——從企業內部看,高油價可能掩蓋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成本。越是企業形勢好的時候,企業成本越容易“順勢”上揚。最常見的“案例”是:高油價下,水電費容易因企業“大好形勢”而突破限額,一旦形勢有變,若要重新降低這些費用,付出的成本更多。
——高油價使得油氣替代產品與可再生能源生產提速,可能引發油氣產品需求市場增長減慢,影響石油企業發展。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預計今后十幾年里,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極有可能在我國發展成為規模上千億美元的巨型“蛋糕”。
高油價并不意味著高利潤。石油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在政策措施不配套的情況下,國際油價越高,企業利潤反而減少越快;國際油價越高,企業虧損可能反而越多。面對高油價,企業首先應看到挑戰,才可能抓住機遇。
核心能力建設是推動中國石油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當前,油氣可持續發展存在一系列挑戰:油氣勘探難度增大,發現大油氣田的幾率偏小;地表地下條件越來越復雜,油氣勘查由平原轉向山地、高原、荒漠、海洋與湖泊;主力油氣田進入高含水期,穩產難度加大。
新形勢下,包括資源保障能力在內的核心能力建設,是推進中國石油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如何突出油氣核心業務,為國家多找油氣,切實增強資源保障能力,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務。
在高油價的熱潮中,石油企業更需要冷靜應對。新時期,應立足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既能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能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熱中有冷,動中有靜,相得益彰。
技術創新是推動油氣儲量增長的動力。高油價下,石油企業應抓住契機,以自主創新為主,強化原始性技術研究,形成自己特色與專有技術系列,加強集成創新,堅持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努力形成配套技術系列,為油氣的大發現、大突破提供技術保障。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應繼續充分借助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努力在采購價格和采購規模上取得較大的主動權和發言權,規避國際油價波動和市場供應的風險,化解在進口上越買越貴和越貴越買的可能困境。同時,探索并逐步建立功能齊全的現代石油市場,從而抵御風險。
知變則勝,守常則敗。高油價下,國家關于行業改革有新動向,政策調整有新動作,只有密切跟蹤并提前研究這些“變”對企業的影響,積極爭取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政策支持,才能順應改革潮流,保持企業方向和道路的完全正確。臨“變”,停頓和退縮絕沒有出路。
成本優勢就是競爭優勢。石油企業是成熟行業,不存在太多的產品差異競爭,成本控制力就意味著競爭力。既要進一步加強對成本的預測、核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審計,拓展成本管理職能,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又要倡導勤儉節約,壓縮非生產性支出,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國際能源署預計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這意味著新一輪油價熱潮遠未結束。直面高油價挑戰,成功只屬于未雨綢繆、有準備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