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石油危機”愈演愈烈,人們開始將目光瞄準生物質酒精。研究表明,在汽油中摻入10%-15%的乙醇,不僅無需改造汽車發動機和加油站,而且能使汽油燃燒更完全、更充分。
同時,聯合國和許多國家的官方觀點,都認為生物燃料是對抗氣候變化的一個選擇。《京都議定書》允許各國通過用生物燃料替代礦物燃料來達到它們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
為此,美國給從玉米中生產乙醇提供巨額的補貼,這使該國的產量現在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歐盟國家計劃到2015年,它們機動車燃料的8%由生物資源提供……
為鼓勵生物燃料酒精產業發展,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開展乙醇汽油的推廣試點工作,并在吉林、黑龍江、河南、安徽批準了4個生物燃料酒精生產試點項目,生產原料主要是陳化糧和玉米。
但利用糧食生產燃料酒精,帶來了新的問題:糧食價格急劇攀升!
由于大量的玉米被用于能源生產,墨西哥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價格在一年內漲了一倍多。歐盟的食品價格節節攀升,而原因在于,越來越多的耕地被用來生產生物燃料而不生產食品。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稀缺,以糧食為原料制取生物燃料顯然不符合我們的國情。針對這一現狀,國家對以糧食為原料制取生物燃料酒精的項目進行了限制,并按照“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重點支持纖維資源如秸稈等非糧原料制取生物燃料酒精。
利用秸稈制造燃料酒精,不僅可以獲得“可持續的”原料來源,而且還可以幫助農民增收,此外該項技術還能緩解秸稈焚燒導致的污染難題。據了解,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6億噸,用于造紙、畜牧飼料及農村生活燃料的不足40%,大部分被直接焚燒,這一過程不僅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同時還會對空氣、交通等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