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是典型的低滲透、低壓、低豐度及多類型、隱蔽性、非均質性極強的復雜油田。在這里,由于極為復雜的地質環境,不要說相同區塊好多相鄰井難以使用相同的技術措施,就是在同一個油井內的不同層位,由于其原始壓力、滲透率及巖石結構上的差異,同樣的技術措施也難以共用。就同一個注水井的功能而言,在相對應的大部分油井上發揮正面效應的同時,在相對應的另一部分油井上則可能起到負面效應。僅采油三廠盤古粱油田近幾年生產的500余口油井,由于地層裂縫發育成熟被水淹而迫使封堵的油井就有64口。因而,長慶油田多層系、復雜多變的油藏結構,被喻為難以征服的“頑癥”。
為適應“大油田管理,大規模建設”的需要,保證2015年長慶油田5000萬噸油氣當量目標的順利實現,這個油田把注水工作視為油田開發的“效益工程”和“生命工程”,在大力實施“超前注水、平穩注水、注足水、溫和注水”,保證地層足夠能量的基礎上,還根據不同區塊、油井的實際狀況,在實施注水及注水過程中,采取差異化的技術措施,適時調整、改變注水方案,堅持“能攻能守、進退適宜”及“軟硬兼施”的原則,力爭把注水在油田開發中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從根本上保證油田的穩產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