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全新的發展圖景:
2007年6月1日,中國石油投資建設的港棗管道進入試輸油階段。
2007年6月30日,西部原油管道正式投產試運。
2007年7月17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天然氣合作協議,中國石油獲得了世界最大天然氣田——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巨型氣田鉆探權。與此相應,中國石油將興建一條運輸該氣田天然氣的西氣東輸二線。
2007年8月31日,西起四川省普光,東至上海,干線全長1700公里的天然氣管道項目——國家川氣東送工程在京宣布開工。2007年9月2日,中國石化投資建設的河南首條長距離成品油管道——洛鄭駐管道順利投入全線運行。
2007年10月30日,中國石油得到國家批準開展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線路走向方案已基本確定。
2007年11月中俄石油管道得到兩國總理的承諾:雙方將確保該管道于2008年底建成并投入運營。
回顧2007年,中國油氣管道建設亮點頻閃,無論是原油管道建設還是成品油管道建設都取得長足的進步。
中國管道工業的發展,至2008年已有50年的歷史,先后出現過三次建設高潮。2007年8月,伴隨著蘭鄭長成品油管線和川氣東送天然氣管線的正式開工,我國迎來了以西氣東輸二線和中俄管線為標志的第四個管道建設高峰期。
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建成長輸油氣管道總長度超過5萬公里,其中天然氣管道約3萬公里,原油管道約1.7萬公里,成品油管道約7000公里,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跨區域油氣管網,中國管道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已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原油管道建設穩步推進
中國原油管道始建于1958年,經過多年建設之后,已形成了東北、華北和西北多個區域性管網。
2007年6月30日,西部原油管道正式投產試運。這是繼2006年9月25日同溝敷設的成品油管道投產成功以來,西部管道工程建設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
西部管道工程總體投資約150億元,是目前國內運輸距離最長、設計壓力最高、設計輸量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參建隊伍最多的輸油管道之一。管道起點為新疆烏魯木齊市,終點為甘肅省蘭州市,整個工程新建管道總長近4000公里,原油管道干線設計輸量2000萬噸/年,成品油管道干線設計輸量 1000萬噸/年。西部管道全線共設13座站場。
西部管道工程建成投產后,將與中哈石油管道共同組成“西油東送”戰略通道,將以現代化的管道運輸替代原有的鐵路運輸,把新疆境內、甘肅境內和東部地區、西南地區的輸油管道以及石油、石化銷售企業連接起來,實現西部資源與東部市場的對接。對實現我國能源供應多元化,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促進新疆、甘肅兩省區優勢產業的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西部原油管道進展順利的同時,在寒冷的東西伯利亞平原上,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正朝著2400公里的一期工程建設目標推進。通向中國大慶的支線(下稱“中俄石油管道”)在11月初得到中俄兩國總理的承諾:雙方將確保該管道于2008年底建成并投入運營。
按照規劃,中俄石油管道將屬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一條支線。該管道項目全長4770公里,中國境內支線全長965公里,由中方投資建設,東太平洋管道一期工程2400公里,規劃在2008年年底前建成。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原油管線已達1.7萬公里。十一五期間,我國原油管道建設主要圍繞進口俄羅斯原油、哈薩克斯坦原油、海上進口油和國內原油上產情況改擴建和新建相應的管道,并根據項目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序進行建設。其間建設的重點項目有:中俄原油管道、大慶—錦州、獨山子—鄯善、蘭州— 成都、石空—蘭州、河間—石家莊、日照—儀征等原油管道工程。十一五期間新建的原油管道約4000千米。
成品油管道建設快馬加鞭
在大力建設原油管道的同時,中國的成品油管道建設也在加速推進。
2007年8月16日,北京漢華國際飯店,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局長蘇士峰從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手中接過了蘭鄭長管道項目EPC總承包的授標書。蘭鄭長成品油管道至此進入了實施階段。
該工程西起甘肅省蘭州市,途經陜、豫、鄂3省,終點為湖南省長沙市。干線全長2148.4公里,16條支線累計長698.2公里。這是目前中國石油規劃建設的最長的成品油管道工程。
蘭鄭長管道工程是中國石油實現“西油東送”戰略的開篇之作。它的建設,有利于緩解蘭州成品油的外運壓力,降低運輸成本,加快形成“北油南調”、 “西油東送”的成品油運銷網絡;可實現資源與市場的對接,促進東西部地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它還是中國石油集團實行建管分開后實施的第一個管道建設項目。
2007年6月1日,中國石油投資建設的港棗管道進入試輸油階段。港棗成品油管道北起天津大港石化,南至山東省棗莊市,干支線全長647公里,中間設有德州、濟南、肥城、兗州等分輸站,年輸送能力300萬噸。港棗成品油管道的建成和運行將大大改善山東省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局面,促進山東省經濟發展,同時拓寬中國石油油品銷售渠道。
2007年9月2日,中國石化投資建設的河南首條長距離成品油管道——洛鄭駐管道順利投入全線運行。該管道全長425公里,設計年輸油量為390萬噸,起點為洛陽石化總廠,途經洛陽、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等15個市區縣。
洛鄭駐管道順利建成投油,結束了河南這個能源需求大省沒有長距離成品油管道的歷史,為緩解洛陽石化產品鐵路運輸壓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石太成品油管道是華北成品油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316公里,經過石家莊、陽泉、晉中、太原4市和13個縣區,工程即將完工,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冀晉兩省成品油供應緊缺矛盾,解決冀晉兩省成品油供應過程中運距長、運價高、公路鐵路運力緊張等問題,為兩省成品油市場供應提供可靠的資源保障,促進管道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加速建設,目前我國已建成包括蘭成渝、西南、珠三角、西部管道在內的長距離成品油管線約7000公里,十一五期間,中國成品油管道將得到極大的發展,主要將建設蘭州—鄭州—長沙、錦州—石家莊—長沙成品油干線管道以及華北、長三角、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等區域成品油管道工程,其間新建的成品油管道約1萬公里,新增輸油能力約8400萬噸/年。這些管道建成后,我國將逐漸形成成品油區域網絡。
天然氣管網初步形成
2007年8月31日,西起四川省普光,東至上海,干線全長1700公里的天然氣管道項目—— 國家川氣東送工程在京宣布開工。
該工程由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負責投資建設及運營,總投資627億元,項目以普光氣田為主供氣源,川氣東送工程在合理供應川渝用氣的前提下,主要供應江蘇、浙江和上海,兼顧沿線的湖北、安徽及江西。預計到2010年底建成年產凈化天然氣120億立方米的生產能力。
川氣東送是繼西氣東輸之后我國興建的又一條能源大動脈,對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推動西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更加吸引商家目光的是一條來自中亞的天然氣管線。2007年7月17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天然氣合作協議,中國石油獲得了世界最大天然氣田——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巨型氣田鉆探權。與此相應,中國石油將興建一條運輸該氣田天然氣的西氣東輸二線。
2007年10月30日,中國石油正式對外宣布,該公司已經得到國家批準開展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正在抓緊時間開展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項目前期工作,線路走向方案已基本確定。
承擔境外運輸的中亞管線將從土庫曼斯坦北部起,經過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到中國的霍爾果斯,該管線長度不超過2000公里,年輸氣能力在 300億立方米。與此相接的西氣東輸二線管道西起新疆的霍爾果斯,經西安、南昌,南下廣州,東至上海,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和上海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干線全長4859公里,加上若干條支線,管道總長度超過7000公里。初步方案確定,西氣東輸二線干線管道設計輸氣規模300億立方米/年,計劃2008年全線開工,2010年建成通氣。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主供氣源為引進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天然氣,國內氣源作為備用和補充氣源。該管線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據中國石油集團專家測算,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建成后,可將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提高1至2個百分點。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是確保國家油氣供應安全的重大骨干工程。它將中亞天然氣與中國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相連,同時實現塔里木、準噶爾、吐哈和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聯網,對于改善中國能源結構,保障天然氣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推動國際能源合作互利共贏具有重大的意義。
經過近幾年的加速建設,目前,我國天然氣管道已超過3萬公里,隨著西氣東輸、忠武、澀寧蘭、陜京一線和二線等管線的建成投產,川氣東送等開工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二線項目前期工作的深入開展,一個覆蓋全國的天然氣管網已逐步形成。
我國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在5年內提高2.5個百分點,到2010年達到5.3%。根據規劃,“十一五” 期間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的重點是:川氣東送、西氣東輸二線、東北天然氣管網、進口輸氣管線、沿海管線及完善區域管網。新建天然氣長輸管道約1萬公里,預計到2010年全國天然氣管道的總長度將達4萬公里。同時,為保障天然氣供應的平穩和安全,在天然氣消費市場附近和管道沿線配套興建大型地下儲氣庫、LNG 接收站等調峰設施,并與管道連接,形成點線互聯的天然氣供配氣管網,實現資源多元化、供應網絡化、調配自動化的多氣源、多用戶的供應格局。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幾個區域性油氣管網經過進一步的完善,將會對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新一輪的管道建設高峰也將為中外制造企業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和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