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漠河到大慶,漠大線這條近1000公里的東北能源大通道,跨群山、穿江河,一路南下跨越兩省十二縣市。建成后的“大通道”每年將向大慶注入1500萬噸俄羅斯原油,對于我國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漠大線沿途地勢起伏,水系、森林和沼澤、凍土間隔分布,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多年凍土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容易產生凍脹、融沉、腐蝕等災害性問題,對管道建設、管道本身及今后管道運營等將造成嚴重的影響。
如何應對特殊環境下管道建設及管道安全,確保漠大線安全有效運行?記者近日走訪了漠大線建設者們,他們給出的答案是——用高科技為漠大線保駕護航。
據悉,去年11月管道應變遠程監測系統開始在漠大線安裝,使用該系統可實時發現管道變形、管道周圍土壤運移、土壤含水性等情況,進而發現管道周圍地質災害的發生,為在管道失效之前采取工程預案和工程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漠大線工程共選取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點26處,科技人員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管道應力應變監測技術、現代通信技術,采用遠程自動化監測儀器,能夠做到對管線地質災害點的管道應變進行實時監測,對監測所獲取的動態數據和基礎信息數據進行隨機存儲,并建立了漠大線管道應變監測數據庫。這樣,最終漠大線將建成集數據實時采集、傳輸、分析、預報、發布于一體的開放、動態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將成為漠大線數字化管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漠大管道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以計算機為主要手段進行全線數據采集與監控,操作人員在調度控制中心就可以完成對管道的監控和運行管理,沿線各個工藝站場可達到無人操作運行模式的全自動輸油管道。
據介紹,漠大線近千公里的管道上每隔30公里就建有一個全自動閥室,每座閥室及中轉站都與調控中心時時保持密切聯系,一旦發生事故,事故點兩端的閥室都會自動關閉,并將信息通過衛星迅速傳送到調控中心。
“漠大線從設計初期的航拍選線,到建設中的柔性陽極、管道監測系統安裝和數字化管道建設,至將來管道運營采取的全自動運行,高科技運用無處不在。”漠大線科技人員自豪地說。我們相信,在高新技術的護航下,漠大線一定會將安全進行到底。